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心血管疾病与组织工程血管 | 第11-13页 |
1.1.1 概述 | 第11页 |
1.1.2 内皮化改善小直径血管功能 | 第11-13页 |
1.2 组织工程血管内皮化的细胞来源 | 第13-15页 |
1.2.1 种子细胞 | 第13页 |
1.2.2 源于BMSCs的ECs的应用 | 第13-15页 |
1.3 支架促进内皮化的策略 | 第15-18页 |
1.3.1 力学性能 | 第16页 |
1.3.2 物理结构 | 第16-17页 |
1.3.3 表面修饰 | 第17-18页 |
1.4 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1.4.1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rBMSCs的分离和鉴定 | 第21-35页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1-23页 |
2.2 方法 | 第23-25页 |
2.2.1 rBMSCs的取材和原代培养 | 第23页 |
2.2.2 rBMSCs传代培养、冻存和复苏 | 第23-24页 |
2.2.3 rBMSCs的鉴定 | 第24页 |
2.2.4 rBMSCs的活力考察 | 第24-25页 |
2.3 结果 | 第25-31页 |
2.3.1 rBMSCs的分离和培养 | 第25-26页 |
2.3.2 rB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和标志物表达 | 第26-29页 |
2.3.3 rBMSCs活力考察 | 第29-31页 |
2.4 讨论 | 第31-33页 |
2.5 结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诱导rBMSCs向ECs分化 | 第35-45页 |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3.2 方法 | 第36-37页 |
3.2.1 天然ECs的分离和鉴定 | 第36页 |
3.2.2 体外诱导rBMSCs向ECs分化 | 第36页 |
3.2.3 IECs的鉴定 | 第36页 |
3.2.4 IECs的功能 | 第36-37页 |
3.2.5 统计 | 第37页 |
3.3 结果 | 第37-41页 |
3.3.1 天然ECs的分离和免疫荧光鉴定 | 第37-38页 |
3.3.2 体外诱导rBMSCs向ECs分化 | 第38页 |
3.3.3 IECs的免疫荧光鉴定 | 第38-39页 |
3.3.4 IECs的分泌NO和血管生成能力 | 第39-41页 |
3.4 讨论 | 第41-43页 |
3.4.1 诱导rBMSCs内皮分化 | 第41-42页 |
3.4.2 IECs的鉴定 | 第42页 |
3.4.3 IECs的功能 | 第42-43页 |
3.5 结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pNSR32/PCL/CS材料对rBMSCs内皮分化和IE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第45-57页 |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4.2 方法 | 第46-48页 |
4.2.1 材料的制备和处理 | 第46页 |
4.2.2 材料对rBMSCs内皮分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材料对IECs粘附与铺展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4 材料对IECs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48页 |
4.2.5 统计 | 第48页 |
4.3 结果 | 第48-53页 |
4.3.1 各组IECs的PECAM-1表达差异 | 第48-49页 |
4.3.2 细胞在材料上的粘附率 | 第49-50页 |
4.3.3 细胞在材料上骨架蛋白的表达 | 第50-51页 |
4.3.4 活性物质NO的分泌 | 第51-52页 |
4.3.5 细胞在不同材料上成血管基因Angl表达差异 | 第52-53页 |
4.4 讨论 | 第53-56页 |
4.5 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