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和背景 | 第10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1.1 关于耕地质量和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 | 第13页 |
2.1.2 关于耕地质量变化监测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1.3 关于耕地等级变化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选取研究 | 第14-15页 |
2.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2.1 加拿大耕地质量监测研究 | 第15页 |
2.2.2 荷兰土地评价和环境质量监测 | 第15-16页 |
2.2.3 美国国家资源清单计划 | 第16页 |
2.2.4 欧洲土壤环境监测项目 | 第16页 |
2.3 我国的相关监测工作 | 第16-17页 |
2.3.1 耕地基础地力评价与监测 | 第16-17页 |
2.3.2 土壤监测(土壤环境监测) | 第17页 |
2.3.3 全国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试点研究 | 第17页 |
2.4 文献综述中得到的启示 | 第17-19页 |
3 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 第19-23页 |
3.1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3.1.1 土地区位理论 | 第19页 |
3.1.2 土地肥力理论 | 第19页 |
3.1.3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 | 第19-20页 |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3.2 研究的技术方法 | 第20-21页 |
3.2.1 特尔菲法 | 第20页 |
3.2.2 广义方差最小法 | 第20页 |
3.2.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20-21页 |
3.2.4 相关性分析法 | 第21页 |
3.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1页 |
3.2.6 经验判断法 | 第21页 |
3.3 监测指标选取原则 | 第21-23页 |
3.3.1 主导性原则 | 第21页 |
3.3.2 生产性原则 | 第21-22页 |
3.3.3 空间变异性原则 | 第22页 |
3.3.4 相对稳定性原则 | 第22页 |
3.3.5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2页 |
3.3.6 科学性原则 | 第22-23页 |
4 耕地质量变化驱动因素和指标选取研究 | 第23-31页 |
4.1 自然因素 | 第23-27页 |
4.1.1 气候因素 | 第23-24页 |
4.1.2 自然灾害因素 | 第24-25页 |
4.1.3 水文水资源因素 | 第25-26页 |
4.1.4 植被因素 | 第26页 |
4.1.5 地形因素 | 第26页 |
4.1.6 土壤因素 | 第26-27页 |
4.2 人为因素 | 第27-30页 |
4.2.1 直接驱动因素 | 第27-29页 |
4.2.2 间接驱动因素 | 第29-30页 |
4.3 个别重要驱动因素分析研究 | 第30-31页 |
5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第31-45页 |
5.1 农用地分等指标体系分析研究 | 第31-35页 |
5.1.1 各省农用地分等指标选取频度研究 | 第31-32页 |
5.1.2 各区农用地分等指标选取频度研究 | 第32-34页 |
5.1.3 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4页 |
5.1.4 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与农用地分等指标衔接问题 | 第34-35页 |
5.2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 第35-45页 |
5.2.1 东北区 | 第36页 |
5.2.2 黄淮海区 | 第36-37页 |
5.2.3 长江中下游区 | 第37-38页 |
5.2.4 江南区 | 第38页 |
5.2.5 华南区 | 第38-39页 |
5.2.6 内蒙古高原及长城区 | 第39-40页 |
5.2.7 黄土高原区 | 第40页 |
5.2.8 四川盆地区 | 第40-41页 |
5.2.9 云贵高原区 | 第41-42页 |
5.2.10 横断山区 | 第42页 |
5.2.11 西北干旱区 | 第42-43页 |
5.2.12 青藏高原区 | 第43-45页 |
6 监测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优化研究 | 第45-56页 |
6.1 有效性优化的目的和意义 | 第45页 |
6.2 研究区概况 | 第45-47页 |
6.3 有效性优化的方法和过程 | 第47-54页 |
6.4 指标有效性优化的结果分析 | 第54页 |
6.5 平原区和山地区指标体系衔接问题的探讨 | 第54-56页 |
7 结论 | 第56-58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6-57页 |
7.2 可能的研究创新点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件 | 第6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