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名与中文名对照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5-26页 |
1.2.1 前庭电生理研究 | 第15-23页 |
1.2.1.1 七鳃鳗 | 第15-17页 |
1.2.1.2 蛙 | 第17-19页 |
1.2.1.3 豚鼠 | 第19-20页 |
1.2.1.4 猫 | 第20-21页 |
1.2.1.5 松鼠猴 | 第21-23页 |
1.2.2 前庭核团的组织结构 | 第23-24页 |
1.2.3 微电极技术 | 第24-26页 |
1.3 课题来源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6页 |
1.3.2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大壁虎平衡感知实验平台转角同步测量系统 | 第27-36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转角测量系统设计 | 第27-32页 |
2.2.1 大壁虎旋转实验平台 | 第28-29页 |
2.2.2 角度传感器的选型 | 第29页 |
2.2.3 角度传感器支架和联轴器结构设计 | 第29-30页 |
2.2.4 角度传感器的安装及与Plexon系统的硬件连接 | 第30页 |
2.2.5 角度实时显示界面的设计 | 第30-32页 |
2.3 转台的伺服驱动的可行性探索 | 第32-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大壁虎前庭腹外侧核神经元记录实验 | 第36-44页 |
3.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3.2 微电极的选择和电极固定装置 | 第36-37页 |
3.3 大壁虎前庭腹外侧核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采集实验 | 第37-43页 |
3.3.1 大壁虎的麻醉 | 第37页 |
3.3.2 记录部位解剖手术 | 第37-38页 |
3.3.2.1 手术器具及药品 | 第37页 |
3.3.2.2 记录部位解剖手术 | 第37-38页 |
3.3.3 电极的植入 | 第38-39页 |
3.3.4 数据记录软件 | 第39-40页 |
3.3.5 实验记录方法 | 第40-41页 |
3.3.6 记录位点的损毁标记 | 第41页 |
3.3.7 组织学验证 | 第41-43页 |
3.3.7.1 灌流 | 第41-42页 |
3.3.7.2 切片 | 第42页 |
3.3.7.3 染色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大壁虎Vevl神经元对不同倾角位置的放电响应分析 | 第44-76页 |
4.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4-47页 |
4.1.1 聚类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4.1.2 放电特征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4.2 大壁虎实验数据分析 | 第47-68页 |
4.2.1 Roll刺激实验结果 | 第48-58页 |
4.2.1.1 同侧旋转兴奋神经元 | 第48-53页 |
4.2.1.2 对侧旋转兴奋神经元 | 第53-58页 |
4.2.2 Pitch实验结果 | 第58-68页 |
4.2.2.1 nose-up旋转兴奋神经元 | 第58-63页 |
4.2.2.2 nose-down旋转兴奋神经元 | 第63-68页 |
4.3 组织学验证 | 第68-69页 |
4.4 讨论与分析 | 第69-74页 |
4.4.1 波形分类过程中可能导致的错误 | 第69页 |
4.4.2 方向敏感神经元的前庭响应及可能的来源 | 第69-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