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废液晶显示器铟选择性分离再生技术实验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铟的浸提第14-16页
        1.2.2 铟的萃取第16-18页
        1.2.3 铟的反萃第18页
        1.2.4 铟的电解精炼第18-19页
    1.3 研究目标第19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0页
        1.4.1 废液晶面板显示器铟浸提过程伴随金属的迁移特性第19页
        1.4.2 废液晶面板显示器铟萃取和反萃过程伴随金属的迁移特性第19页
        1.4.3 浓缩废液晶面板显示器浸提液中铟回收影响因素分析第19-20页
        1.4.4 铟的再生技术研究第20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废TFT-LCDs铟浸提过程伴随金属的迁移特性研究第22-26页
    2.1 废液晶面板显示器材料组成第22-23页
    2.2 废液晶面板显示器不同酸浸体系浸出元素成分分析第23-25页
        2.2.1 消解试验第23-24页
        2.2.3 不同酸浸系统废TFT-LCDs酸浸液主要含量分析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废液晶面板显示器铟萃取反萃过程伴随金属的迁移特性研究第26-38页
    3.1 萃取剂的选择第26-30页
        3.1.1 P204萃取机理第26-27页
        3.1.2 TBP萃取机理第27页
        3.1.3 不同萃取方法萃取铟研究第27-28页
        3.1.4 影响P204萃取铟的主要因素分析第28-30页
    3.2 萃取过程伴随金属离子转移试验研究第30-35页
        3.2.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第30-31页
        3.2.2 试验方法第31页
        3.2.3 模拟液中In~(3+)、Fe~(3+)和Al~(3+)萃取特性第31-34页
        3.2.4 废TFT-LCDs面板硫酸浸出液In~(3+)、Fe~(3+)和Al~(3+)的萃取特性第34-35页
    3.3 反萃过程伴随金属离子转移研究第35-36页
        3.3.1 反萃机理第35页
        3.3.2 影响铟反萃取的主要因素分析第35-36页
        3.3.3 试验材料及方法第36页
        3.3.4 废TFT-LCDs面板硫酸浸出液萃取离子反萃特性第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浓缩废液晶面板显示器酸浸液中铟回收影响因素分析第38-48页
    4.1 试验材料及主要仪器第38页
    4.2 试验方法第38-39页
    4.3 不同浓缩倍数对P204萃取In~(3+)的萃取率影响第39页
    4.4 P204萃取In~(3+)能力分析第39-40页
    4.5 偏光片对In的萃取影响第40页
    4.6 伴随离子对P204萃取反萃In~(3+)能力的影响第40-46页
        4.6.1 单一离子浓缩模拟液伴随离子萃取反萃特性第40-43页
        4.6.2 废TFT-LCDs面板酸浸液浓缩萃取反萃第43-46页
    4.7 酸度对P204萃取In~(3+)能力的影响第46-47页
    4.8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铟的再生技术研究第48-57页
    5.1 离心萃取机萃取反萃废液晶显示器铟过程伴随金属转移特性第48-53页
        5.1.1 试验装置第48-49页
        5.1.2 试验方法第49-50页
        5.1.3 配置In~(3+)标液在离心萃取机中萃取反萃特性第50-51页
        5.1.4 废TFT-LCDs面板浸出液在离心萃取机中萃取反萃特性第51-53页
    5.2 铟的电解精炼提纯技术试验第53-55页
        5.2.1 试验装置及原理第53-54页
        5.2.2 试验材料及方法第54页
        5.2.3 铟的电解精炼试验结果第54-55页
        5.2.4 电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第55页
    5.3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一、结论第57-58页
    二、展望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高危评分模型的研究
下一篇:环肺静脉隔离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电重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