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护理一般技术论文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高危评分模型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0-11页
前言第11-15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1-14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14-15页
1 研究对象第15-16页
    1.1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标准)第15页
    1.2 排除标准(有以下任一条均予排除)第15页
    1.3 抽样方法第15页
    1.4 研究例数第15-16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23页
    2.1 研究设计第16页
    2.2 观察指标第16-17页
    2.3 PICC置管操作方法及护理措施第17-18页
        2.3.1 PICC置管操作方法第17页
        2.3.2 PICC置导管维护第17-18页
        2.3.3 PICC置管后健康教育第18页
    2.4 随访实施及资料搜集方法第18-19页
    2.5 诊断方法第19-20页
    2.6 导管材料与所用设备第20-21页
    2.7 伦理第21页
        2.7.1 知情同意原则第21页
        2.7.2 保密原则第21页
    2.8 技术路线(见图 2 )第21-22页
    2.9 质量控制第22-23页
        2.9.1 设计阶段第22-23页
        2.9.2 实施阶段第23页
        2.9.3 数据录入及分析阶段第23页
3 统计学方法第23-25页
    3.1 单因素分析第23-24页
    3.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24-25页
    3.3 建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高危评分模型第25页
    3.4 ROC曲线分析第25页
4 结果第25-34页
    4.1 一般资料第25-26页
    4.2 单因素分析第26-30页
        4.2.1 患者一般资料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第26-27页
        4.2.2 留置静脉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第27-28页
        4.2.3 穿刺置管技术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第28页
        4.2.4 疾病及病史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第28-30页
        4.2.5 相关实验室指标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第30页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第30-31页
    4.4 评分模型的建立第31-32页
    4.5 ROC曲线分析第32页
    4.6 临界值第32-34页
5 讨论第34-46页
    5.1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第34-44页
        5.1.1 患者一般情况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第34-35页
        5.1.2 置入静脉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第35-36页
        5.1.3 PICC置管技术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第36-38页
        5.1.4 患者疾病及病史与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第38-42页
        5.1.5 相关实验室指标第42-43页
        5.1.6 其他第43-44页
    5.2 风险模型的意义第44-45页
    5.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45-46页
6 小结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54-55页
附录第55-58页
综述 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第58-71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67-71页
致谢第71-72页
个人简历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痹祺提取物对CIA大鼠滑膜炎症及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废液晶显示器铟选择性分离再生技术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