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环境响应性超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药物缓释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1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超分子水凝胶概述第12-20页
        1.2.1 基于凝胶因子的超分子水凝胶第12-14页
        1.2.2 基于主客体包合物的超分子水凝胶第14-20页
    1.3 环境响应性水凝胶第20-23页
        1.3.1 pH敏感性水凝胶第20-21页
        1.3.2 电敏感性水凝胶第21-22页
        1.3.3 温度敏感性水凝胶第22-23页
    1.4 活性自由基聚合第23-28页
        1.4.1 稳定自由基活性聚合第23-24页
        1.4.2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第24-26页
        1.4.3 可逆加成-裂解链转移自由基聚合第26-28页
    1.5 5-氟尿嘧啶的介绍第28-29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基于温敏性无规共聚物与α-CD自组装制备超分子水凝胶及药物缓释第31-50页
    2.1 前言第31-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5页
        2.2.1 主要原料第32-33页
        2.2.2 仪器及设备第33页
        2.2.3 实验步骤第33-35页
    2.3 测试表征第35-37页
        2.3.1 傅里叶转换红外(FTIR)表征第35-36页
        2.3.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第36页
        2.3.3 凝胶渗透色谱(GPC)的测试第36页
        2.3.4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第36页
        2.3.5 热重(TGA)分析第36页
        2.3.6 X射线衍射(XRD)表征第36页
        2.3.7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测试第36-37页
        2.3.8 旋转流变测试第3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7-49页
        2.4.1 MPEGMA的红外标表征分析第37-38页
        2.4.2 MPEGMA的~1H NMR表征分析第38页
        2.4.3 GPC分析第38-39页
        2.4.4 Poly(NIPAM-co-MPEGMA)的红外分析第39-40页
        2.4.5 Poly(NIPAM-co-MPEGMA)的~1H NMR表征第40-41页
        2.4.6 超分子水凝胶的构筑与结构第41页
        2.4.7 超分子水凝胶的XRD分析第41-42页
        2.4.8 超分子水凝胶的热分析第42-44页
        2.4.9 超分子水凝胶的流变表征第44-48页
        2.4.10 超分子水凝胶的体外药物缓释第48-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基于“活性”/控聚合制备的温敏性聚合物与α-CD的自组装制备超分子水凝胶及其药物缓释第50-75页
    3.1 前言第50-51页
    3.2 实验部分第51-55页
        3.2.1 主要原料第51-52页
        3.2.2 主要实验仪器第52页
        3.2.3 实验步骤第52-55页
    3.3 测试与表征第55-5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6-73页
        3.4.1 大分子链转移剂(CTA-PNIPAM-CTA)的FTIR表征第56-57页
        3.4.2 大分子链转移剂(CTA-PNIPAM-CTA)的~1H NMR表征第57-58页
        3.4.3 GPC表征结果第58-59页
        3.4.4 PNIPAM-b-PMPEGMA-b-PNIPAM的红外表征第59-60页
        3.4.5 PNIPAM-b-PMPEGMA-b-PNIPAM的~1H NRM表征第60-61页
        3.4.6 温敏性聚合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测定第61-62页
        3.4.7 超分子水凝胶的结构分析第62-64页
        3.4.8 超分子水凝胶的热分析第64-65页
        3.4.9 超分子水凝胶的流变性能研究第65-66页
        3.4.10 超分子水凝胶的凝胶化研究第66-67页
        3.4.11 超分子水凝胶的温敏性表征第67-71页
        3.4.12 药物体外缓释研究第71-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第75-78页
    4.1 结论第75-76页
    4.2 创新点第76页
    4.3 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90页
致谢第90-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斑块成分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胶质瘤患者外周血及脑脊液MGMT甲基化状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