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的主体向度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20页 |
| 第一节 提出问题 | 第7-9页 |
| 第二节 生活:走进精神生活的前提 | 第9-11页 |
| 一、生活的本质 | 第9-10页 |
| 二、生活的结构 | 第10页 |
| 三、生活的内容 | 第10-11页 |
| 四、生活的意义 | 第11页 |
| 第三节 精神生活的历史嬗变 | 第11-16页 |
| 一、自发时期 | 第11-13页 |
| 二、自觉时期 | 第13-15页 |
| 三、自由全面时期 | 第15-16页 |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6-19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6-17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的概述 | 第17-19页 |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19页 |
| 第六节 论文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精神生活理论及主体旨趣 | 第20-33页 |
| 第一节 理解精神生活的出发点:“感性的人的活动” | 第20页 |
| 第二节 精神生活:主体的灵魂 | 第20-26页 |
| 一、精神生活的本质 | 第20-21页 |
| 二、精神生活的内容 | 第21-22页 |
| 三、精神生活的结构 | 第22-23页 |
| 四、精神生活的特质 | 第23-25页 |
| 五、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 | 第25-26页 |
| 第三节 主体类型:精神生活的人格化 | 第26-30页 |
| 一、个体的精神生活 | 第27-28页 |
| 二、群体的精神生活 | 第28-29页 |
| 三、类主体的精神生活 | 第29-30页 |
| 第四节 主体在精神生活中的价值 | 第30-33页 |
| 一、主体是精神生活的承载体 | 第30-31页 |
| 二、主体是精神生活的建构体 | 第31-32页 |
| 三、主体是精神生活的需要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精神生活的困境及主体建构 | 第33-44页 |
| 第一节 精神生活的困境及根源 | 第33-37页 |
| 一、困境表现 | 第33-35页 |
| 二、困境根源 | 第35-37页 |
| 第二节 主体在走出困境中的价值功能 | 第37-44页 |
| 一、走出困境的主体:“现实的个人” | 第37-38页 |
| 二、主体在走出困境中的价值 | 第38-40页 |
| 三、精神生活对主体的影响 | 第40-44页 |
| 第四章 精神生活主体向度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44-50页 |
| 第一节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挑战 | 第44-45页 |
| 一、生活世界基本元素的变异 | 第44页 |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现实意义 | 第45-50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45-47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47-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5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