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疑难案件中法律概念解释问题概述 | 第9-27页 |
第一节 疑难案件的含义和分类 | 第9-14页 |
一、语义困境型疑难案件和语用困境型疑难案件 | 第9-13页 |
二、语义困境型疑难案件涉及法律概念含义的争议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法律概念形成疑难案件的原因 | 第14-24页 |
一、法律概念的演化和生成 | 第15-19页 |
二、法律概念的模糊性 | 第19-22页 |
三、法律概念的含混性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法律解释的含义 | 第24-27页 |
一、解释与判断 | 第24-25页 |
二、解释和理解 | 第25-26页 |
三、法律解释和法律续造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疑难案件中法律概念解释的目标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法律解释目标的主观说与客观说之争 | 第27-28页 |
一、主观说的内容 | 第27-28页 |
二、客观说的内容 | 第28页 |
第二节 疑难案件中法律概念解释的目标定位 | 第28-37页 |
一、区分含混法律概念和模糊法律概念解释目标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二、含混法律概念解释的目标:主观说 | 第31-34页 |
三、模糊法律概念解释的目标:客观说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疑难案件中法律概念解释的方法 | 第37-44页 |
第一节 疑难案件中法律概念解释的理论依据 | 第37-39页 |
一、直接指称理论 | 第37-38页 |
二、类型学说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疑难案件中法律概念解释的方法 | 第39-44页 |
一、含混法律概念解释的方法:体系解释和历史解释 | 第39-40页 |
二、模糊法律概念解释的方法:利益衡量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