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水资源配置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水资源利用率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水资源配置理论框架 | 第16-24页 |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16-18页 |
2.1.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16页 |
2.1.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18-19页 |
2.2.1 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 | 第18页 |
2.2.2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 | 第18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 | 第18-19页 |
2.3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分析 | 第19-22页 |
2.3.1 区域经济系统动态协同路径 | 第19-20页 |
2.3.2 区域社会空间差异协同网络 | 第20-21页 |
2.3.3 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扩充协同机制 | 第21-22页 |
2.4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资源配置分析框架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 第24-36页 |
3.1 京津冀区域概况 | 第24-27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页 |
3.1.2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3.2 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3.3 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利用率分析 | 第28-35页 |
3.3.1 水资源利用率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28-31页 |
3.3.2 水资源利用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31-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京津冀水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 第36-52页 |
4.1 建模方法的选择及模型简介 | 第36-37页 |
4.1.1 水资源配置模型的选择 | 第36页 |
4.1.2 系统动力学研究过程及步骤 | 第36-37页 |
4.2 系统范围与指标体系 | 第37-41页 |
4.2.1 系统范围的界定 | 第37-39页 |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1页 |
4.3 京津冀水资源配置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41-44页 |
4.3.1 模型子系统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 第41-43页 |
4.3.2 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4.4 仿真模型系统的构建 | 第44-51页 |
4.4.1 水资源供需动态均衡模型系统动力学流图 | 第44-49页 |
4.4.2 水资源配置模型的参数表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京津冀水资源配置的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 第52-66页 |
5.1 京津冀水资源配置的SD模型调试方案设计 | 第52-54页 |
5.2 京津冀水资源配置模型调试方案运行结果 | 第54-63页 |
5.3 京津冀水资源配置方案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5.3.1 京津冀水资源配置的供需预测 | 第63-64页 |
5.3.2 京津冀水资源配置最优方案的选择 | 第64页 |
5.4 京津冀水资源配置利用的政策建议 | 第64-65页 |
5.4.1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 第64-65页 |
5.4.2 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 第65页 |
5.4.3 建立京津冀水资源补偿机制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