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及洗钱风险评估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第14-15页
        1.3.1 重点解决的问题第14页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4-15页
    1.4 基本思路与研究框架第15-16页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7-25页
    2.1 客户身份一致性条件下洗钱风险研究第17-20页
        2.1.1 客户身份识别研究第17-18页
        2.1.2 客户洗钱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第18-19页
        2.1.3 客户洗钱风险评估研究第19-20页
    2.2 利益关系人参与的公职人员洗钱行为分析第20-23页
        2.1.1 公职人员洗钱现状分析第20-21页
        2.1.2 参与公职人员洗钱活动的利益关系人身份识别研究第21-22页
        2.1.3 公职人员洗钱风险研究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三章 客户洗钱风险指标选择及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第25-31页
    3.1 洗钱案例统计分析第25-26页
        3.1.1 洗钱上游犯罪类型界定第25页
        3.1.2 洗钱上游犯罪类型统计分析第25-26页
    3.2 客户洗钱风险的指标选择第26页
    3.3 各指标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第26-29页
        3.3.1 地域因素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第26-27页
        3.3.2 业务因素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第27-28页
        3.3.3 客户因素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四章 基于熵权法和决策树模型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第31-37页
    4.1 基于熵权法客户洗钱风险评估第31-35页
        4.1.1 评价矩阵及评价集的确定第31页
        4.1.2 评价矩阵规范化处理第31-32页
        4.1.3 基于熵权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32-33页
        4.1.4 客户洗钱风险综合评估第33-35页
    4.2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指标权重有效性检验第35-36页
        4.2.1 基于C5.0 算法决策树生成第35-36页
        4.2.2 指标权重有效性检验第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五章 参与公职人员洗钱活动的利益关系人身份识别第37-43页
    5.1 公职人员洗钱利益关系人范围界定第37-38页
    5.2 异化条件下客户身份识别流程第38-39页
    5.3 不同业务类型异常交易特征辨识第39-41页
        5.3.1 客户身份识别时点第40页
        5.3.2 基于现金交易异常特征辨识第40页
        5.3.3 基于银行账户交易异常特征辨识第40-41页
    5.4 利益关系人身份识别措施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六章 利益关系人洗钱风险判断第43-49页
    6.1 利益关系人与利益主体身份重合度研究第43-44页
    6.2 利益关系人洗钱风险判断第44-45页
    6.3 客户身份识别在洗钱案例中的应用分析第45-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七章 政策建议第49-53页
    7.1 基于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现状的对策建议第49-51页
        7.1.1 统一客户身份识别中身份证明文件第49页
        7.1.2 完善客户身份识别中的法律法规第49页
        7.1.3 加强客户身份识别的力度第49-51页
    7.2 基于客户洗钱风险的对策建议第51-52页
        7.2.1 细化判断客户洗钱风险的指标选取第51页
        7.2.2 探索有效的客户洗钱风险评估的方法第51页
        7.2.3 关注一定级别公职人员社交范围第51-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第53-55页
    8.1 结论第53页
    8.2 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1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记忆策略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真实性的中学英语泛读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