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综合运输论文--综合运输体制与结构论文--运输枢纽论文

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振动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列车荷载的研究第12页
        1.2.2 混合多种荷载作用下结构振动响应分析方法第12-13页
        1.2.3 列车—轨道耦合的动力学第13-15页
        1.2.4 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振动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6页
    1.4 本章小结第16-17页
第二章 综合交通枢纽环境振动评价方法及控制标准第17-24页
    2.1 环境振动的参量第17页
        2.1.1 振动频率第17页
        2.1.2 振动强度第17页
        2.1.3 振动方向第17页
        2.1.4 暴露时间第17页
    2.2 环境振动的评价指标第17-19页
        2.2.1 振动加速度级第18页
        2.2.2 Z振级第18-19页
        2.2.3 累计百分比Z振级第19页
    2.3 国内外环境振动标准第19-22页
        2.3.1 国际标准第19页
        2.3.2 美国标准第19-20页
        2.3.3 德国标准第20页
        2.3.4 日本标准第20-21页
        2.3.5 中国标准第21-22页
    2.4 环境振动舒适度评价标准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南昌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候车厅测试与分析第24-45页
    3.1 南昌西站测试第24-26页
        3.1.1 测试简介第24-25页
        3.1.2 振动测试仪器设备第25-26页
        3.1.3 测试现场第26页
    3.2 背景振动测试与分析第26-27页
    3.3 高速列车进出站引起的候车厅层振动测试与分析第27-38页
        3.3.1 高速列车进出站测试结果与分析(16编组)第27-32页
        3.3.2 高速列车进出站测试结果与分析(8 编组)第32-37页
        3.3.3 高速列车进出站引起环境振动结果分析第37-38页
    3.4 普速列车进出站引起的候车厅层振动测试与分析第38-44页
        3.4.1 普速列车进出站测试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3.4.2 普速列车进出站引起环境振动结果分析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综合交通枢纽激振源分析第45-58页
    4.1 计算参数的选取第45-48页
        4.1.1 地铁列车及轨道参数第45-46页
        4.1.2 高速列车及轨道参数第46-48页
    4.2 无砟轨道轨道双层梁模型第48-50页
        4.2.1 无砟轨道双层梁模型第48页
        4.2.2 无砟轨道双层梁模型的傅里叶变换第48-50页
    4.3 轨道随机不平顺数值模拟第50-52页
        4.3.1 轨道不平顺第50-51页
        4.3.2 轨道不平顺数值模拟分析第51-52页
    4.4 轮轨作用力的求解第52-57页
        4.4.1 地铁列车轮轨力求解第54-55页
        4.4.2 高速列车轮轨力求解第55-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南昌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数值模拟与分析第58-75页
    5.1 有限元模型简介第58页
        5.1.1 ANSYS软件简介第58页
        5.1.2 ANSYS单元选取第58页
    5.2 有限元模型参数的确定第58-63页
        5.2.1 有限元模型尺寸的确定第59页
        5.2.2 单元类型和尺寸的确定第59页
        5.2.3 模型边界条件第59-60页
        5.2.4 动力方程阻尼的确定第60-62页
        5.2.5 积分时间步长的确定第62-63页
    5.3 南昌西站综合交通枢纽ANSYS模型建立第63-66页
        5.3.1 南昌西站工程概况第63-64页
        5.3.2 南昌西站模型建立第64-66页
    5.4 高速列车引起的候车厅楼板振动响应分析第66-70页
    5.5 地铁列车引起的候车厅楼板振动响应分析第70-72页
    5.6 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第72-73页
        5.6.1 高速列车计算结果与实测对比第72-73页
        5.6.2 地铁列车计算结果分析第73页
    5.7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6.1 结论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桥钢结构的腐蚀及其对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浅覆土下穿铁路大跨度箱涵顶进施工工艺关键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