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宽带DBF技术基本理论 | 第19-33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阵列天线信号接收模型 | 第19-25页 |
2.2.1 窄带信号模型 | 第19-20页 |
2.2.2 宽带信号模型 | 第20-22页 |
2.2.3 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方法 | 第22-23页 |
2.2.4 自适应DBF接收模型和最优波束准则 | 第23-24页 |
2.2.5 最优波束准则比较 | 第24-25页 |
2.3 基于STFT测频技术基本理论 | 第25-32页 |
2.3.1 数字信道化基本理论 | 第26-27页 |
2.3.2 分段STFT算法模型 | 第27-28页 |
2.3.3 基于STFT的数字信道化技术处理过程分析 | 第28页 |
2.3.4 基于STFT数字信道化测频技术理论仿真分析 | 第28-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阵列天线基本理论和栅瓣问题分析 | 第33-47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阵列天线的基本模型 | 第33-35页 |
3.3 阵列天线的基本概念 | 第35-39页 |
3.3.1 阵列方向图 | 第36-37页 |
3.3.2 阵列增益 | 第37-38页 |
3.3.3 波束宽度 | 第38-39页 |
3.3.4 阵列低副瓣加权处理 | 第39页 |
3.4 阵列数字波束形成(DBF)中栅瓣问题分析 | 第39-46页 |
3.4.1 栅瓣问题产生原理分析 | 第40-41页 |
3.4.2 波束形成方向图各主要参数与栅瓣之间的关系 | 第41-44页 |
3.4.3 栅瓣抑制方法分析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宽带DBF栅瓣抑制技术研究 | 第47-6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复合阵列技术 | 第47-58页 |
4.2.1 复合阵列技术原理介绍 | 第47-48页 |
4.2.2 窄带大间距阵列栅瓣抑制 | 第48-52页 |
4.2.3 宽带复合阵列栅瓣抑制 | 第52-58页 |
4.3 非均匀阵列技术 | 第58-63页 |
4.3.1 非均匀阵列技术原理 | 第58-59页 |
4.3.2 局部均匀组合阵列设计与仿真 | 第59-62页 |
4.3.3 栅瓣等波动设计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束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72页 |
1.基本情况 | 第71页 |
2.教育背景 | 第71页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