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1.2.3 项目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研究 | 第16-17页 |
1.2.4 简要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3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 第20-26页 |
2.1 国际工程项目的定义及特点 | 第20-21页 |
2.1.1 国际工程项目的定义 | 第20页 |
2.1.2 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及分解 | 第21-22页 |
2.2.1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 | 第21页 |
2.2.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三维度分解 | 第21-22页 |
2.3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 第22-25页 |
2.3.1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 第22-23页 |
2.3.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分析 | 第23-24页 |
2.3.3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 第24-25页 |
2.3.4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应对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可拓理论的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识别及评价 | 第26-40页 |
3.1 可拓学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3.1.1 基元理论 | 第26-27页 |
3.1.2 可拓集理论及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3.1.3 可拓学相关理论的应用 | 第28-29页 |
3.2 基于可拓理论的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 第29-33页 |
3.2.1 基于发散分析原理的可拓识别模型 | 第29-30页 |
3.2.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第30-33页 |
3.3 基于可拓理论的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 第33-39页 |
3.3.1 不同风险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3.3.2 可拓理论对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 第34-35页 |
3.3.3 基于可拓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5-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基于双风险关联的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选择 | 第40-50页 |
4.1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基本要素 | 第40页 |
4.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的对比分析 | 第40-44页 |
4.2.1 一般国内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 第40-41页 |
4.2.2 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 第41-44页 |
4.3 基于双风险关联的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决策模型 | 第44-48页 |
4.3.1 双风险关联的定义及作用机理 | 第44-45页 |
4.3.2 决策变量与决策目标 | 第45-46页 |
4.3.3 决策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50-68页 |
5.1 A项目概况 | 第50-51页 |
5.2 基于可拓理论的A项目风险识别 | 第51-54页 |
5.2.1 A项目风险结构 | 第51-52页 |
5.2.2 A项目风险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5.3 基于可拓理论的A项目风险评价 | 第54-65页 |
5.3.1 确定等级域和特征集 | 第54-55页 |
5.3.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 第55页 |
5.3.3 确定待评风险物元模型 | 第55-56页 |
5.3.4 组合赋权确定权重 | 第56-58页 |
5.3.5 确定关联度和优度 | 第58-65页 |
5.4 A项目风险应对策略选择 | 第65-67页 |
5.4.1 初步分析 | 第65页 |
5.4.2 决策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