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选择性执法及其监督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前言 | 第7-9页 |
一、主题与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状况综述 | 第7-8页 |
三、本文的思路与结构 | 第8-9页 |
第一章 选择性执法的表现与成因 | 第9-22页 |
第一节 选择性执法的含义和特点 | 第9-10页 |
一、含义 | 第9-10页 |
二、选择性执法的特点 | 第10页 |
第二节 选择性执法的表现 | 第10-17页 |
一、根据差异的状况进行划分 | 第11-13页 |
二、根据行为的状况进行划分 | 第13-17页 |
第三节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 | 第17-22页 |
一、法律规定的局限 | 第17-18页 |
二、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 | 第18-19页 |
三、执法资源的不足 | 第19页 |
四、社会转型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五、人治观念的影响 | 第20-21页 |
六、执法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选择性执法的影响 | 第22-30页 |
第一节 选择性执法的积极作用 | 第22-24页 |
一、选择性执法可以节约执法成本 | 第22-23页 |
二、选择性执法可以以儆效尤 | 第23页 |
三、选择性执法有利于实现实质正义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选择性执法的消极作用 | 第24-30页 |
一、选择性执法不利于形成正常的法治秩序 | 第24-25页 |
二、选择性执法侵害平等权 | 第25-26页 |
三、选择性执法损害对法治的信仰 | 第26-27页 |
四、选择性执法损害执法机关公信力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完善选择性执法监督制度的建议 | 第30-38页 |
第一节 加强法治建设打好社会基础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完善监督行政的基本制度 | 第31-34页 |
一、强化行政信息公开,保障舆论监督 | 第31-32页 |
二、加强人大对行政机关及其负责人的监督 | 第32-33页 |
三、放宽原告资格条件,充分发挥行政诉讼作用 | 第33-34页 |
四、完善行政监察制度 | 第34页 |
第三节 监督选择性执法的针对性措施 | 第34-38页 |
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35页 |
二、完善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 | 第35-36页 |
三、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 第36页 |
四、提升执法者执法素养 | 第36-37页 |
五、加强执法资源利用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