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煤矿废弃地现状 | 第10-11页 |
1.1.2 煤矿废弃地的危害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 | 第12-14页 |
1.3.2 国内 | 第14-15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1.4.1 工业遗产 | 第15页 |
1.4.2 煤矿废地 | 第15-16页 |
1.4.3 景观重塑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形式 | 第19-29页 |
2.1 工业遗产再利用形式 | 第19-26页 |
2.1.1 工业博馆 | 第19-21页 |
2.1.2 工业旅游观 | 第21-23页 |
2.1.3 文化创意区 | 第23-25页 |
2.1.4 综合功能利区 | 第25-26页 |
2.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的价值 | 第26-29页 |
2.2.1 历史价值 | 第26-27页 |
2.2.2 文化价值 | 第27页 |
2.2.3 景观艺术价值 | 第27-28页 |
2.2.4 技术价值 | 第28-29页 |
第3章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与原则 | 第29-40页 |
3.1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策略 | 第29-35页 |
3.1.1 原有元素结合基地条件的转换 | 第29-33页 |
3.1.2 煤矿工业遗产场地的景观规划控制 | 第33-35页 |
3.2 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塑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原则 | 第35-40页 |
3.2.1 尊重原场地特征的原则 | 第35-36页 |
3.2.2 兼容性原则 | 第36页 |
3.2.3 多样性原则 | 第36-37页 |
3.2.4 生态性原则 | 第37-40页 |
第4章 实践应用---落陵煤矿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设计 | 第40-53页 |
4.1 济宁落陵煤矿现状调研 | 第40-42页 |
4.1.1 落陵煤矿概况 | 第40-41页 |
4.1.2 落陵煤矿现状 | 第41页 |
4.1.3 落陵煤矿现存问题 | 第41-42页 |
4.2 济宁落陵煤矿总体设计规划 | 第42-46页 |
4.2.1 设计步骤 | 第42-43页 |
4.2.2 设计理念 | 第43-45页 |
4.2.3 设计目标 | 第45页 |
4.2.4 设计定位 | 第45-46页 |
4.3 落陵煤矿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设计方案 | 第46-51页 |
4.3.1 功能空间规划设计 | 第46-47页 |
4.3.2 交通流线设计 | 第47-48页 |
4.3.3 景观节点设计 | 第48页 |
4.3.4 建筑改造设计 | 第48-51页 |
4.4 植物配置 | 第51-53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53-5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5.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图片来源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
附录 1——毕业设计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