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从业禁止制度概述 | 第10-19页 |
1.1 从业禁止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第10-13页 |
1.1.1 从业禁止制度的概念 | 第10-11页 |
1.1.2 从业禁止制度的特征 | 第11-13页 |
1.2 从业禁止制度的性质 | 第13-17页 |
1.2.1 从业禁止制度是特殊的非刑罚处罚措施 | 第13-14页 |
1.2.2 从业禁止是具有保安处分性质的非刑罚处罚措施 | 第14-15页 |
1.2.3 从业禁止制度是以限制职业资格为内容的非刑罚处罚措施 | 第15-16页 |
1.2.4 从业禁止制度与禁止令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 从业禁止制度的职业列举方式:概括式 | 第17-19页 |
2 从业禁止制度适用的前提条件 | 第19-32页 |
2.1 从业禁止制度适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刑罚依据 | 第19-23页 |
2.1.1 判决主刑时,根据刑种决定是否适用从业禁止 | 第19-21页 |
2.1.2 单独适用附加刑不是从业禁止适用的前提 | 第21-22页 |
2.1.3 宣告缓刑不能适用从业禁止制度 | 第22-23页 |
2.1.4 从业禁止制度的适用对象不包括单位 | 第23页 |
2.2 从业禁止制度适用的前提条件之二:原因行为 | 第23-30页 |
2.2.1 原因行为的刑法认定 | 第24-26页 |
2.2.2 “利用职业便利”的认定 | 第26-28页 |
2.2.3 “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认定 | 第28-30页 |
2.3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排除适用 | 第30-32页 |
3 从业禁止制度适用的实质条件 | 第32-38页 |
3.1 实质性条件之一:以犯罪情况为根据 | 第32-34页 |
3.1.1 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 | 第32-33页 |
3.1.2 犯罪人的主观恶性 | 第33页 |
3.1.3 行为人的作案次数 | 第33页 |
3.1.4 是否共犯以及共犯之间的特殊关系 | 第33-34页 |
3.2 实质性条件之二:对犯罪人再犯罪可能性的裁量 | 第34-38页 |
3.2.1 再犯可能性的客观表征 | 第35-36页 |
3.2.2 应受“职业资格”限制的再犯可能性 | 第36-38页 |
4 从业禁止制度的适用方式 | 第38-46页 |
4.1 司法裁量适用从业禁止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8-41页 |
4.1.1 遵循刑法中相关原则 | 第38-39页 |
4.1.2 严格限制从业禁止的适用 | 第39-41页 |
4.2 直接适用:从业禁止制度的具体适用方式 | 第41页 |
4.2.1 选择适用:人民法院判决主刑时 | 第41页 |
4.2.2 排除适用:人民法院单独判决附加刑时 | 第41页 |
4.3 间接适用:从业禁止宣告后的轻缓化适用 | 第41-46页 |
4.3.1 人民法院做出减刑裁定:缩短从业禁止的适用期限 | 第42-43页 |
4.3.2 人民法院做出假释裁定:撤销从业禁止或者缩短其执行期限 | 第43-44页 |
4.3.3 增设“刑罚执行完毕时”从业禁止适用的裁量制度——撤销从业禁止或者缩短其执行期限 | 第44-46页 |
5 从业禁止制度的兼容性条款: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协调 | 第46-58页 |
5.1 从业禁止制度下对从其规定的解读 | 第46-54页 |
5.1.1 “从其规定”的兼容性义务 | 第46-50页 |
5.1.2 “从其规定”的兼容性:对法律、行政法规的限缩性解释 | 第50-54页 |
5.2 从业禁止制度的关系解读 | 第54-58页 |
5.2.1 内部关系解读:确保从业禁止制度的合理适用 | 第54-55页 |
5.2.2 外部关系解读:贯彻刑法的相关原则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