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9-17页 |
第 1 章 企业并购理论内涵及其绩效评价 | 第17-28页 |
1.1 企业并购的理论内涵 | 第17-24页 |
1.1.1 兼并与收购概念 | 第17-19页 |
1.1.2 企业并购的类型及方式 | 第19-24页 |
1.2 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法 | 第24-26页 |
1.2.1 市场法 | 第25页 |
1.2.2 财务指标法 | 第25-26页 |
1.3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的意义 | 第26-28页 |
第 2 章 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主题文献综述 | 第28-45页 |
2.1 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主题文献综述 | 第28-36页 |
2.1.1 预测目标公司一般特征的文献综述 | 第29-31页 |
2.1.2 围绕并购事项展开的文献综述 | 第31-34页 |
2.1.3 并购前后公司长期业绩比较的文献综述 | 第34-36页 |
2.2 国内企业并购绩效研究主题文献综述 | 第36-42页 |
2.2.1 围绕并购事项展开的文献综述 | 第37-38页 |
2.2.2 并购前后公司长期业绩比较的文献综述 | 第38-42页 |
2.3 国内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 第42-45页 |
第 3 章 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 第45-65页 |
3.1 企业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研究 | 第45-50页 |
3.2 企业并购动因的模型分析 | 第50-54页 |
3.3 企业并购动因与绩效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第54-61页 |
3.3.1 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动因与企业并购绩效 | 第54-56页 |
3.3.2 分散风险多元化经营动因与企业并购绩效 | 第56-58页 |
3.3.3 扩张市场份额动因与企业并购绩效 | 第58-60页 |
3.3.4 获取价值被低估企业动因与企业并购绩效 | 第60页 |
3.3.5 追求利润最大化动因与企业并购绩效 | 第60-61页 |
3.4 中国企业并购动因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 | 第61-65页 |
3.4.1 中国企业并购动因分析 | 第62-63页 |
3.4.2 中国企业并购动因存在的问题 | 第63-65页 |
第 4 章 企业并购风险决策研究 | 第65-78页 |
4.1 企业并购风险来源分析 | 第65-69页 |
4.1.1 项目决策风险 | 第65-66页 |
4.1.2 财务风险 | 第66-67页 |
4.1.3 融资风险 | 第67-68页 |
4.1.4 经营风险 | 第68-69页 |
4.2 企业并购风险决策分析 | 第69-71页 |
4.3 企业并购风险对策分析 | 第71-78页 |
4.3.1 对目标公司的商业审查 | 第71-74页 |
4.3.2 对目标公司的价值估算 | 第74-78页 |
第 5 章 产业效应与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 第78-97页 |
5.1 企业并购产业环境分析 | 第78-80页 |
5.1.1 企业并购产业状况分析 | 第78-79页 |
5.1.2 企业并购产业结构分析 | 第79-80页 |
5.2 并购类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80-83页 |
5.2.1 横向并购与产业结构调整 | 第81页 |
5.2.2 纵向购并与产业结构调整 | 第81-82页 |
5.2.3 混合购并与产业结构调整 | 第82-83页 |
5.3 企业并购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 | 第83-90页 |
5.3.1 统计分析 | 第83-86页 |
5.3.2 企业并购产业效应的 Tobin’Q 检验 | 第86-89页 |
5.3.3 结论及启示 | 第89-90页 |
5.4 中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 第90-97页 |
5.4.1 上市公司并购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 | 第91-93页 |
5.4.2 深圳区域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和思路 | 第93-97页 |
第 6 章 协同效应与并购绩效关系研究 | 第97-115页 |
6.1 协同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97-102页 |
6.1.1 经营协同效应 | 第97-98页 |
6.1.2 财务协同效应 | 第98-101页 |
6.1.3 协同价值定义及其来源 | 第101页 |
6.1.4 协同价值估算模型 | 第101-102页 |
6.2 并购绩效之经营协同效应研究 | 第102-108页 |
6.2.1 经营协同效应--降低成本 | 第103-104页 |
6.2.2 经营协同效应--提高未来的增长率 | 第104-105页 |
6.2.3 经营协同效应的案例分析 | 第105-108页 |
6.3 并购绩效之财务协同效应研究 | 第108-115页 |
6.3.1 财务协同效应--经营多样化 | 第108-110页 |
6.3.2 财务协同效应--获得税收利益 | 第110页 |
6.3.3 财务协同效应--提高负债能力 | 第110-115页 |
第 7 章 中国企业提高并购绩效的目标公司选择研究 | 第115-154页 |
7.1 本章的研究设计 | 第115-117页 |
7.2 财务分析样本及指标的选取 | 第117-119页 |
7.3 并购绩效的财务分析模型 | 第119-125页 |
7.3.1 财务型并购和价值型并购辨析 | 第119-123页 |
7.3.2 并购绩效的财务分析模型--收益法 | 第123-125页 |
7.4 目标公司财务分析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及对各因子的解释 | 第125-135页 |
7.4.1 主成分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第125-127页 |
7.4.2 并购前一年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 第127-130页 |
7.4.3 并购前两年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 第130-132页 |
7.4.4 并购前三年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 第132-135页 |
7.5 目标公司 logistic 模型预测的实证分析 | 第135-144页 |
7.5.1 logistic 模型的原理 | 第135-137页 |
7.5.2 目标公司被并购前一年的 logistic 分析 | 第137-139页 |
7.5.3 目标公司被并购前两年的 logistic 分析 | 第139-141页 |
7.5.4 目标公司被并购前三年的 logistic 分析 | 第141-144页 |
7.6 目标公司神经网络模型预测--BP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的实证分析 | 第144-149页 |
7.6.1 BP 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 第144-148页 |
7.6.2 目标公司被并购前一年预测 plot 与并购前三年各年的预测 | 第148-149页 |
7.7 本章主要结论和启示 | 第149-154页 |
7.7.1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49-151页 |
7.7.2 本章创新之处 | 第151-152页 |
7.7.3 本章尚存不足 | 第152-153页 |
7.7.4 本章后续扩展研究思路 | 第153-154页 |
结语 | 第154-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7-168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68-172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72页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