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7页 |
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 第11页 |
1.2 分子自组装 | 第11-13页 |
1.3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 | 第13-22页 |
1.3.1 嵌段共聚物在本体中的自组装 | 第13-14页 |
1.3.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自组装 | 第14-22页 |
1.3.2.1 聚合物胶束的传统制备方法 | 第17页 |
1.3.2.2 高分子胶束化的新途径 | 第17-22页 |
1.4 蠕虫状胶束 | 第22-26页 |
1.5 具有双连续相结构的聚合物纳米粒子 | 第26页 |
1.6 聚合物组装体的应用 | 第26-33页 |
1.6.1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催化剂载体) | 第26-27页 |
1.6.2 在纳米反应器领域的应用 | 第27页 |
1.6.3 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27-33页 |
1.6.3.1 两亲性聚合物胶束在药物释放体系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1.6.3.2 聚合物纳米组装体应用于控制药物释放的研究 | 第31-33页 |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7页 |
第二章 球形胶束向蠕虫状胶束转变的机制及运用 | 第47-70页 |
2.1 前言 | 第47-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53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48页 |
2.2.2 合成Tri(2-dimethylaminethyl)amine(Me_6TREN) | 第48-49页 |
2.2.3 合成大分子引发剂PEG_(113)-Br | 第49页 |
2.2.4 合成两嵌段共聚物PEO-b-P4VP | 第49-50页 |
2.2.5 合成RAFT引发剂MCEDB | 第50页 |
2.2.6 合成均聚物PDMA | 第50页 |
2.2.7 合成两嵌段共聚物PDMA-b-P4VP | 第50-51页 |
2.2.8 合成含有Br基的Rhodamine-Br | 第51页 |
2.2.9 合成含有Br基的Fluorescein-Br | 第51页 |
2.2.10 制备嵌段共聚物超分子组装体 | 第51页 |
2.2.11 制备具有杂壳结构的嵌段共聚物胶束 | 第51页 |
2.2.12 合成含有荧光素分子的PEO-b-P4VP | 第51-52页 |
2.2.13 合成含有罗丹明分子的PDMA-b-P4VP | 第52页 |
2.2.14 蠕虫状胶束的制备 | 第52页 |
2.2.15 表征与测试 | 第52-5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6页 |
2.3.1 合成两嵌段共聚物PDMA-b-P4VP和PEG-b-P4VP | 第53-56页 |
2.3.2 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 第56-58页 |
2.3.3 蠕虫状胶束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 第58-63页 |
2.3.4 荧光的FRET效应 | 第63-6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第三章 单分散双连续相聚合物高级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0-92页 |
3.1 前言 | 第7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0-73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70-71页 |
3.2.2 表征和测试 | 第71-72页 |
3.2.3 合成大分子引发剂PS-Br | 第72页 |
3.2.4 合成两嵌段大分子引发剂PS-b-PtBA-Br | 第72页 |
3.2.5 合成三嵌段共聚物PS-b-PtBA-b-PSSNa | 第72-73页 |
3.2.6 水解三嵌段共聚物PS-b-PtBA-b-PSSNa制备PS-b-PAA-b-PSSNa | 第73页 |
3.2.7 制备PS-b-PAA-b-PSSNa胶束 | 第73页 |
3.2.8 制备核-壳结构的聚合物纳米粒子 | 第73页 |
3.2.9 制备双连续相结构的聚合物粒子 | 第7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7页 |
3.3.1 三嵌段共聚物PS-b-PAA-b-PSSNa的合成 | 第73-77页 |
3.3.2 PS_(83)-b-PAA_(33)-b-PSSNa_(12)在DMF中的胶束化行为 | 第77-78页 |
3.3.3 PS_(83)-b-PAA_(33)-b-PSSNa_(12)胶束的核-壳翻转 | 第78-81页 |
3.3.3.1 原始胶束的核-壳翻转 | 第78-80页 |
3.3.3.2 原始胶束的核-壳翻转机制 | 第80-81页 |
3.3.4 Cu~(2+)的加入调节的PS_(83)-b-PAA_(33)-b-PSSNa_(12)胶束的核-壳翻转 | 第81-87页 |
3.3.4.1 双连续相聚合物粒子的制备 | 第81-85页 |
3.3.4.2 双连续相聚合物粒子形成机理 | 第85-86页 |
3.3.4.3 双连续相聚合物粒子形成理论预测 | 第86-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第四章 由组氨酸诱导的具有磷光跟踪性能的载药聚合物胶束中的药物释放 | 第92-114页 |
4.1 前言 | 第92-9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3-96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93页 |
4.2.2 合成三硫酯链转移剂EMP | 第93-94页 |
4.2.3 合成均聚物P4VP-COOH | 第94页 |
4.2.4 合成两嵌段共聚物NH_2-PEG-b-P4VP | 第94页 |
4.2.5 合成带有靶向基团的FA-PEG-b-P4VP | 第94-95页 |
4.2.6 合成[Ir(pq)_2]2Cl_2化合物 | 第95页 |
4.2.7 合成FA-PEG-b-P4VP/Irpq)_2 | 第95页 |
4.2.8 FA-PEG-b-P4VP/Ir(pq)_2的胶束化 | 第95页 |
4.2.9 分析与表征 | 第95-9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8页 |
4.3.1 合成两嵌段共聚物FA-PEG-b-P4VP | 第96-99页 |
4.3.2 制备FA-PEG-b-P4VP/Ir(pq)_2胶束 | 第99-100页 |
4.3.3 流式细胞仪检测叶酸靶向效果 | 第100-101页 |
4.3.4 核壳胶束的毒性检测 | 第101-103页 |
4.3.5 荧光生物成像 | 第103-106页 |
4.3.6 组氨酸诱导胶束中Ir残基释放的研究 | 第106-10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全文总结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