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 | 第12-1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5-24页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概念 | 第15-18页 |
一、互联网金融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 | 第16-18页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 | 第18-20页 |
一、优势互补 | 第18-19页 |
二、带来的挑战 | 第19-20页 |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相关理论与基本模式 | 第20-24页 |
一、公共利益监管需求理论 | 第20-21页 |
二、金融脆弱监管需求理论 | 第21-22页 |
三、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与双峰监管模式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41页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成效 | 第24-27页 |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范围广 | 第24-25页 |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加速融合发展 | 第25页 |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增长趋势明显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27-38页 |
一、法律风险 | 第27-28页 |
二、信息风险 | 第28-30页 |
三、信用风险 | 第30-32页 |
四、道德风险 | 第32-33页 |
五、操作风险 | 第33-36页 |
六、流动性风险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 第38-41页 |
一、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8-39页 |
二、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缺失 | 第39页 |
三、互联网金融企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内控体系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实践 | 第41-49页 |
第一节 互联网支付国际监管 | 第41-43页 |
一、美国模式 | 第41-42页 |
二、欧洲模式 | 第42-43页 |
第二节P2P借贷国际监管 | 第43-46页 |
一、美国模式 | 第43-45页 |
二、英国模式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互联网众筹平台国外监管 | 第46-47页 |
一、美国模式 | 第46页 |
二、英国模式 | 第46-47页 |
第四节 经验总结与启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 第49-57页 |
第一节 确定监管目标与原则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健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制 | 第51-54页 |
一、加快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设 | 第51-52页 |
二、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 | 第52-53页 |
三、创新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式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保障机制 | 第54-57页 |
一、加快互联网金融配套征信系统建设 | 第54-55页 |
二、构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7-60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58页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