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20页 |
(一) 榜样和榜样教育的概念 | 第14-16页 |
1. 榜样 | 第14-15页 |
2. 榜样教育 | 第15-16页 |
(二)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第16-18页 |
1. 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2. 高校榜样教育的可行性 | 第17-18页 |
(三) 榜样教育中榜样选取的关键性 | 第18-20页 |
二、榜样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 | 第20-26页 |
(一) 榜样教育的主体因素 | 第20-21页 |
1. 榜样教育主体 | 第20-21页 |
2. 榜样教育主体类型 | 第21页 |
(二) 榜样教育的客体因素 | 第21-23页 |
1. 榜样教育客体因素 | 第21-22页 |
2. 榜样教育客体类型 | 第22-23页 |
(三) 榜样教育的介体因素 | 第23-24页 |
1. 榜样教育介体因素 | 第23页 |
2. 榜样教育介体的类型 | 第23-24页 |
(四) 榜样教育的环体因素 | 第24-26页 |
1. 榜样教育环体因素 | 第24-25页 |
2. 榜样教育环体的类型 | 第25-26页 |
三、榜样教育中存在的榜样选取问题 | 第26-30页 |
(一) 选取榜样的形象“神圣化” | 第26-27页 |
(二) 选取榜样的来源“精英化” | 第27页 |
(三) 选取榜样的类型“单一化” | 第27-28页 |
(四) 选取榜样的对象“普遍化” | 第28页 |
(五) 选取榜样的人格“完美化” | 第28-30页 |
四、大学生榜样教育中榜样选取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30-35页 |
(一) 社会转型时期对榜样选取的影响 | 第30-31页 |
1. 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对榜样选取的影响 | 第30-31页 |
2. 文化体制转型—多元文化对榜样选取的影响 | 第31页 |
(二) 教育环境的影响 | 第31-32页 |
1. 现代教育模式对榜样选取的影响 | 第31-32页 |
2. 现代教育理念对榜样选取的影响 | 第32页 |
3. 现代教育方法对榜样选取的影响 | 第32页 |
(三) 网络环境的影响 | 第32-33页 |
(四) 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 | 第33-35页 |
五、大学生榜样教育中榜样选取的对策分析 | 第35-40页 |
(一) 大学生榜样人物选取的原则 | 第35-37页 |
1. “就近原则”——发挥师长和同辈群体的示范作用 | 第35-36页 |
2. “就新原则”——发挥当代社会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 | 第36页 |
3. “就实原则”——不夸大、不粉饰榜样人物事迹 | 第36-37页 |
(二) 大学生榜样选取的标准 | 第37-38页 |
1. 坚持多样性,丰富榜样的类型 | 第37页 |
2. 坚持针对性,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 | 第37-38页 |
3. 坚持时代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 第38页 |
(三) 科学选拔榜样,提高榜样选取的合理性 | 第38-40页 |
1. 避免个人主观意志随意性,理性选取榜样 | 第38-39页 |
2. 减少行政力量干预的强制性,民主选择榜样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