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内燃机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13-15页 |
1.2 柴油机不同燃烧模式的发展 | 第15-19页 |
1.2.1 NOx和PM的trade-off关系 | 第15-16页 |
1.2.2 不同燃烧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实现内燃机高效清洁燃烧的EGR技术 | 第19-24页 |
1.3.1 排气再循环技术 | 第19-21页 |
1.3.2 EGR分层技术 | 第21页 |
1.3.3 EGR分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4 内燃机光学测试研究进展 | 第24-31页 |
1.4.1 光学测试技术 | 第24-27页 |
1.4.2 激光诱导荧光法简介 | 第27-28页 |
1.4.3 激光诱导荧光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33页 |
第2章 EGR分层控制系统开发 | 第33-49页 |
2.1 CFD模拟仿真平台搭建 | 第33-36页 |
2.1.1 几何建模与模型前处理 | 第33-34页 |
2.1.2 计算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2.1.3 计算条件设定 | 第35-36页 |
2.2 EGR分层的模拟仿真分析 | 第36-41页 |
2.2.1 四气门发动机的缸内流场 | 第36-39页 |
2.2.2 NOx和soot的缸内分布 | 第39-41页 |
2.3 EGR分层控制系统开发 | 第41-47页 |
2.3.1 EGR分层的作用机理与优势 | 第41-42页 |
2.3.2 压燃式发动机EGR分层的设计思想 | 第42-45页 |
2.3.3 压燃式发动机EGR分层的研究方案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光学测控平台搭建 | 第49-71页 |
3.1 光学单缸发动机试验测控平台开发 | 第49-59页 |
3.1.1 光学发动机缸盖 | 第50-51页 |
3.1.2 可视化系统 | 第51-54页 |
3.1.3 全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 第54-55页 |
3.1.4 拖动电机及发动机平衡系统 | 第55-56页 |
3.1.5 发动机润滑冷却系统 | 第56-57页 |
3.1.6 发动机控制系统 | 第57-58页 |
3.1.7 激光诊断的环境要求 | 第58-59页 |
3.2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测试平台的搭建 | 第59-70页 |
3.2.1 激光器和激励波长的选择 | 第60-61页 |
3.2.2 数字式相机的选择 | 第61-64页 |
3.2.3 ICCD和激光器之间的时序同步控制 | 第64页 |
3.2.4 标定气样池 | 第64-65页 |
3.2.5 片光及光路组件 | 第65-67页 |
3.2.6 示踪剂的选择 | 第67-69页 |
3.2.7 示踪剂加入系统 | 第69-7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不同分层方案对缸内混合气分布的影响 | 第71-91页 |
4.1 荧光图像的处理与分析 | 第71-72页 |
4.2 气样池标定试验 | 第72-76页 |
4.2.1 PLIF标定试验步骤 | 第73-74页 |
4.2.2 标定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4.3 双气道分层方案下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第76-83页 |
4.3.1 均质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第79-80页 |
4.3.2 准均质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第80-81页 |
4.3.3 螺旋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第81-82页 |
4.3.4 切向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第82-83页 |
4.4 引入管分层方案下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第83-89页 |
4.4.1 螺旋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第83-84页 |
4.4.2 切向EGR引入方式时缸内废气浓度分布 | 第84-85页 |
4.4.3 EGR率对缸内废气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85-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1-92页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