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1 科学探究 | 第11-12页 |
2.2 工程技术 | 第12-14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4-17页 |
4 课程开发与实施 | 第17-48页 |
4.1 课程开发,回归探究的本质 | 第17-26页 |
4.1.1 “三特殊”集结——如何“破釜沉舟” | 第17-19页 |
4.1.1.1 这是一批“独特”的学生 | 第17-18页 |
4.1.1.2 这是一门让人“头疼”的课程 | 第18页 |
4.1.1.3 这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团队 | 第18-19页 |
4.1.2 新手教师如何设计课程?不是一节课,而是一门课 | 第19-25页 |
4.1.2.1 课程内容的选择 | 第19-20页 |
4.1.2.2 教学方式的选择——让快乐延伸下去,探究式教学是主导 | 第20-21页 |
4.1.2.3 多种教学组织方法相结合 | 第21-23页 |
4.1.2.4 课程框架——终于“现出原形” | 第23-25页 |
4.1.3 采用多元化评价,加重过程性评价比例 | 第25-26页 |
4.2 教学设计与实施 | 第26-46页 |
4.2.1 扑鼻而来的“重获新生”的气息 | 第26-27页 |
4.2.2 两个课堂案例分析 | 第27-44页 |
4.2.3 两个课堂数据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4.3 学生成长的足迹 | 第46-48页 |
5 是什么让学生愿意接受这门课程 | 第48-50页 |
5.1 课程内容的选择 | 第48页 |
5.2 思维与教学 | 第48-50页 |
6 是什么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第50-52页 |
6.1 人的天性 | 第50页 |
6.2 年龄阶段特征 | 第50页 |
6.3 兴趣 | 第50-51页 |
6.4 外部诱因 | 第51-52页 |
7 总结与反思 | 第52-55页 |
7.1 主要发现 | 第52-53页 |
7.2 重新建构的科学与技术教育观 | 第53-54页 |
7.3 让探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第54-55页 |
8 研究局限 | 第55-56页 |
8.1 课堂观察的局限性 | 第55页 |
8.2 录像的局限性 | 第55页 |
8.3 评价的局限性 | 第55-56页 |
9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