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法论文

正犯与共犯的关系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引言第9-10页
    一、研究的背景与进路第9页
    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9-10页
第一章 犯罪参与体系第10-20页
    一、正犯概念的厘定第10-12页
        (一) 限制的正犯概念第11页
        (二) 扩张的正犯概念第11-12页
    二、犯罪参与体系概说第12-16页
        (一) 一元参与体系第12-14页
            1. 单一制概述第12-13页
            2. 单一制评析第13-14页
        (二) 二元参与体系第14-16页
            1. 区分制概述第14-15页
            2. 区分制评析第15-16页
    三、我国的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二元参与体系第16-20页
        (一) 关于中国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争议第17-18页
        (二) 区分制的合理性分析第18-20页
第二章 正犯与共犯的区分标准第20-26页
    一、正犯的实质化进程第20-23页
        (一) 正犯界限理论的演变第20-22页
            1. 主观说第20-21页
            2. 客观说第21页
            3. 犯罪事实支配论第21-22页
        (二) 正犯实质化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归纳第22-23页
    二、区分标准理论之中国选择第23-26页
        (一) 中国双层区分制的构建理想第23-24页
        (二) 区分标准理论评析及立场选择第24-26页
第三章 正犯与共犯的关系第26-36页
    一、共犯从属性说抑或共犯独立性说:实行从属性第26-29页
        (一) 域外学说的纷争缘起及新近动向第26-27页
        (二) 中国学说之争及立场选择第27-29页
            1. 中国通说的立场:共犯二重性说及其衰败第27页
            2. 二重性说的批判性分析与从属性说的认同第27-29页
    二、极端从属性说抑或限制从属性说:要素从属性第29-32页
        (一) 要素从属性的变迁轨迹和根基追问第29-30页
        (二) 中国学说之争及立场选择第30-32页
            1. 通说的立场:极端从属性说及其缺陷分析第30页
            2. 极端从属性说的缺陷分析第30-31页
            3. 限制从属性说之置疑第31-32页
            4. 修正的背后——最小从属性之实第32页
    三、罪名同一性或罪名独立性:罪名从属性第32-36页
        (一) 犯罪共同说及其问题点第32-33页
        (二) 行为共同说之提倡第33-36页
            1. 行为共同说概述第33-34页
            2. 坚持行为共同说的妥当性第34-36页
                (1) 行为共同说部分体现了共同犯罪实质合理性第34页
                (2) 行为共同说处理实务中参与人主观要素的模糊更能自洽第34页
                (3) 我国肯定行为共同说没有实体法上的障碍第34-36页
结语第36-37页
注释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MD智慧家居供应链运作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