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新建乡岩溶塌陷机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主要工作量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 第14-25页 |
2.1 气象水文 | 第14页 |
2.1.1 气象 | 第14页 |
2.1.2 水文 | 第14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15-16页 |
2.4 地质构造特征 | 第16-19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3页 |
2.5.1 地下水类型 | 第19-20页 |
2.5.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20-21页 |
2.5.3 地下水动力特性 | 第21-23页 |
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3-25页 |
第3章 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 | 第25-37页 |
3.1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 | 第25-30页 |
3.1.1 岩溶类型及发育强度 | 第25-26页 |
3.1.2 地下岩溶洞隙的形态、规模特征 | 第26-27页 |
3.1.3 地下岩溶管道的分布连线及发育深度特征 | 第27页 |
3.1.4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 | 第27-30页 |
3.2 岩溶塌陷发育地质条件 | 第30-32页 |
3.2.1 土层 | 第30页 |
3.2.2 基岩 | 第30-31页 |
3.2.3 地下水 | 第31-32页 |
3.3 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 | 第32-36页 |
3.3.1 岩溶塌陷的类型 | 第32页 |
3.3.2 岩溶塌陷的时间分布 | 第32-33页 |
3.3.3 岩溶塌陷的空间分布 | 第33页 |
3.3.4 岩溶塌陷的个体几何特征 | 第33-34页 |
3.3.5 岩溶塌陷与水的关系 | 第34-36页 |
3.4 岩溶塌陷发育地质模式 | 第36-37页 |
第4章 研究区岩溶塌陷成因机理 | 第37-43页 |
4.1 研究区岩溶塌陷形成动力因素 | 第37-38页 |
4.2 岩溶塌陷机理分析 | 第38-40页 |
4.3 岩溶塌陷的力场耦合模式 | 第40-43页 |
第5章 岩溶塌陷的预测评价 | 第43-51页 |
5.1 力学解析法预测评价 | 第43页 |
5.2 三维模型建立及分析评价 | 第43-50页 |
5.2.1 三维可视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5.2.2 三维数值模拟计算 | 第46-50页 |
5.3 研究区岩溶塌陷预测 | 第50-51页 |
第6章 岩溶塌陷防治对策研究 | 第51-58页 |
6.1 岩溶塌陷防治思路 | 第51-52页 |
6.2 岩溶塌陷的预防和监测预报研究 | 第52-54页 |
6.2.1 岩溶塌陷预防 | 第52页 |
6.2.2 岩溶塌陷监测预报 | 第52-54页 |
6.3 岩溶塌陷的治理措施研究 | 第54-58页 |
6.3.1 控水措施 | 第54页 |
6.3.2 地下加固措施 | 第54-55页 |
6.3.3 填堵已发塌陷 | 第55页 |
6.3.4 修复工程及土地复垦工程 | 第55-5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71页 |
附录Ⅰ | 第64-65页 |
附录Ⅱ | 第65-67页 |
附录Ⅲ | 第67-68页 |
附录Ⅳ | 第68-71页 |
图版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