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 第14-22页 |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14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14-17页 |
2.2.1 气象 | 第14-16页 |
2.2.2 水文 | 第16-17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3.1 地形 | 第17-18页 |
2.3.2 地貌 | 第18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5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6 地震 | 第20页 |
2.7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2.8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22-32页 |
3.1 地质灾害类型 | 第22-23页 |
3.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3-27页 |
3.2.1 滑坡发育特征 | 第23-24页 |
3.2.2 崩塌发育特征 | 第24-26页 |
3.2.3 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26-27页 |
3.3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第27-29页 |
3.3.1 空间分布规律 | 第27-28页 |
3.3.2 时间分布规律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孕灾机理 | 第32-54页 |
4.1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 第32-44页 |
4.1.1 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 | 第32-38页 |
4.1.2 工程地质岩组与地质灾害 | 第38-40页 |
4.1.3 地质构造、地震与地质灾害 | 第40-42页 |
4.1.4 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与地质灾害 | 第42-43页 |
4.1.5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 第43-44页 |
4.2 地质灾害孕灾机理 | 第44-54页 |
4.2.1 滑坡形成机理 | 第44-48页 |
4.2.2 崩塌形成机理 | 第48-51页 |
4.2.3 泥石流形成机理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典型地质灾害点分析 | 第54-77页 |
5.1 沙渠村六社滑坡 | 第54-67页 |
5.1.1 滑坡概况 | 第54-55页 |
5.1.2 岩土勘查成果 | 第55-58页 |
5.1.3 滑坡发育特征 | 第58-59页 |
5.1.4 基于GEO-SLOPE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59-65页 |
5.1.5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 | 第65-67页 |
5.2 梨树坝沟泥石流 | 第67-77页 |
5.2.0 泥石流概况 | 第67-68页 |
5.2.1 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68-69页 |
5.2.2 岩土勘查成果 | 第69-71页 |
5.2.3 堆积物颗粒分析 | 第71-73页 |
5.2.4 泥石流特征参数计算 | 第73-74页 |
5.2.5 梨树坝泥石流沟活动历史分析 | 第74-77页 |
第六章 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 | 第77-86页 |
6.1 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原则 | 第77页 |
6.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方法 | 第77-78页 |
6.3 易发程度影响因素信息量计算 | 第78-84页 |
6.4 易发程度区划及说明 | 第84-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6-88页 |
7.1 结论 | 第86-87页 |
7.2 建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