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项目依托 | 第12页 |
1.1.3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1.4 存在问题 | 第17页 |
1.1.5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8-19页 |
1.2.1 地质结构特征研究 | 第18页 |
1.2.2 构造演化及成因机制研究 | 第18页 |
1.2.3 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 第18-19页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19-20页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研究成果 | 第20-22页 |
1.4.1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量 | 第20-21页 |
1.4.2 主要研究成果及认识 | 第21-22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34页 |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3-24页 |
2.2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 第24-34页 |
2.2.1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地质结构 | 第24-28页 |
2.2.2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构造演化 | 第28-31页 |
2.2.3 小结 | 第31-34页 |
3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不整合面与构造地层层序 | 第34-69页 |
3.1 塔北隆起西段岩石地层特征 | 第34-45页 |
3.1.1 新生界岩石地层特征 | 第34-37页 |
3.1.2 中生界岩石地层特征 | 第37-41页 |
3.1.3 古生界岩石地层特征 | 第41-45页 |
3.2 塔北隆起西段地震地层系统 | 第45-57页 |
3.2.1 温宿-英买力地区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 第45-51页 |
3.2.2 温宿-英买力地区连井骨架剖面 | 第51-56页 |
3.2.3 塔北西部地区地层地震反射特征 | 第56-57页 |
3.3 塔北隆起西段区域不整合面特征 | 第57-69页 |
3.3.1 温宿-英买力地区不整合面发育特征 | 第57-60页 |
3.3.2 温宿-英买力地区不整合面平面分布特征 | 第60-63页 |
3.3.3 温宿-英买力地区不整合面的时间间隔 | 第63-67页 |
3.3.4 温宿-英买力地区构造层划分及演化阶段 | 第67-69页 |
4 塔北隆起西段边界断裂带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 第69-95页 |
4.1 沙井子断裂带构造特征解析 | 第70-80页 |
4.1.1 沙井子断裂带 2D几何学构造特征 | 第70-73页 |
4.1.2 沙井子断裂带 3D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73-79页 |
4.1.3 小结 | 第79-80页 |
4.2 喀拉玉尔滚断裂带构造特征解析 | 第80-87页 |
4.2.1 喀拉玉尔滚断裂带 2D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81-84页 |
4.2.2 喀拉玉尔滚断裂带基底逆冲断裂 3D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84-85页 |
4.2.3 断距统计分析 | 第85-87页 |
4.2.4 小结 | 第87页 |
4.3 胜利十六场构造特征解析 | 第87-91页 |
4.3.1 胜利地区 2D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88-89页 |
4.3.2 胜利地区断裂 3D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89-90页 |
4.3.3 断距统计分析 | 第90-91页 |
4.4 羊塔克-英买7断裂带构造特征解析 | 第91-95页 |
5 塔北隆起西段构造演化特征 | 第95-107页 |
5.1 沙井子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 | 第95-97页 |
5.2 喀拉玉尔滚断裂带中段构造演化特征 | 第97-99页 |
5.3 胜利十六场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 第99-101页 |
5.4 羊塔克-英买力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 | 第101-104页 |
5.5 塔北隆起西段关键构造变革时期 | 第104-107页 |
6 塔北隆起西段构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 第107-115页 |
6.1 塔北隆起西段地区油气地质条件 | 第107-109页 |
6.1.1 烃源岩 | 第107-108页 |
6.1.2 储集层特征 | 第108-109页 |
6.1.3 盖层 | 第109页 |
6.1.4 生储盖组合 | 第109页 |
6.2 塔北隆起西段构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 第109-115页 |
6.2.1 叠加构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6.2.2 断裂及不整合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 第111-115页 |
7 结论与认识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附录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