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意义 | 第8页 |
1.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1.2.2 现实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1.3 介入方法 | 第9-10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9页 |
1.3.2 小组工作法 | 第9-10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4.1 社会支持 | 第10-11页 |
1.4.2 同辈群体 | 第11页 |
1.4.3 老年人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1 国外老年人同辈群体陪伴小组工作的相关文献研究 | 第13页 |
2.1.1 增加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扩大老年人的朋辈群体陪伴网络 | 第13页 |
2.1.2 为老人创造再就业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建立起同辈群体陪伴 | 第13页 |
2.2 国内老年人同辈群体小组工作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2.3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述评 | 第14-16页 |
第三章 建立社区老年人同辈群体陪伴方案设计 | 第16-27页 |
3.1 小组活动项目点简介 | 第16页 |
3.2 北京市L社区老年人同辈陪伴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制约的调查 | 第16-20页 |
3.2.1 北京市L社区老年人对同辈陪伴需求的调查 | 第16-19页 |
3.2.2 北京市L社区老年人同辈陪伴需求满足的制约的调查 | 第19-20页 |
3.3 以小组工作增强老年人同辈陪伴的可行性 | 第20-21页 |
3.4 小组理论 | 第21-24页 |
3.4.1 社会支持理论 | 第21-24页 |
3.4.2 团体动力学理论 | 第24页 |
3.5 小组工作计划书的制定 | 第24-27页 |
3.5.1 小组名称 | 第24页 |
3.5.2 小组理念 | 第24-25页 |
3.5.3 小组目标 | 第25页 |
3.5.4 小组特征 | 第25页 |
3.5.5 组员选取 | 第25页 |
3.5.6 活动设计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建立L社区老年人同辈群体陪伴的成长小组方案实施 | 第27-33页 |
4.1 小组工作的实施过程 | 第27-33页 |
4.1.1 第一次活动:你好,朋友! | 第27-28页 |
4.1.2 第二次小组活动: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第28-29页 |
4.1.3 第三次小组活动:动动手、动动脑 | 第29页 |
4.1.4 第四次小组活动:我是巧巧手 | 第29-30页 |
4.1.5 第五次小组活动:唱出我的“夕阳红” | 第30-31页 |
4.1.6 第六次小组活动:编织“爱”网络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的评估 | 第33-35页 |
5.1 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 第33-35页 |
5.1.1 评估方法 | 第33页 |
5.1.2 过程评估 | 第33页 |
5.1.3 结果评估 | 第33-3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5页 |
(一)第一次活动:你好,我的朋友 | 第40-41页 |
(二)第二次小组活动: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第41页 |
(三)第三次小组活动:动动手、动动脑 | 第41-42页 |
(四)第四次小组活动:我是巧巧手 | 第42-43页 |
(五)第五次小组活动:唱出我的“夕阳红” | 第43-44页 |
(六)第六次小组活动:编织“爱”网络 | 第44-45页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