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吸收式制冷工质的研究 | 第14页 |
1.2.3 降膜发生/吸收过程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内热/冷源逆流降膜式发生/吸收实验系统 | 第17-27页 |
2.1 实验装置介绍 | 第17-22页 |
2.1.1 降膜实验系统 | 第18-20页 |
2.1.2 溶液循环子系统 | 第20-21页 |
2.1.3 冷/热源循环子系统 | 第21页 |
2.1.4 其他辅助系统 | 第21-22页 |
2.2 实验系统操作方法介绍 | 第22-24页 |
2.2.1 降膜发生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2 降膜吸收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 实验误差分析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双工质对降膜发生传热传质性能实验研究 | 第27-40页 |
3.1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7-30页 |
3.2 不同工况对降膜发生热质传递过程的影响 | 第30-35页 |
3.2.1 热源温度、溶液浓度、系统压力对降膜发生过程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2 热水进口流量对降膜发生过程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溶液流量对降膜发生过程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 不同工质对降膜发生过程热质传递性能比较 | 第35-38页 |
3.3.1 热源温度对不同工质对降膜发生性能的影响 | 第35-37页 |
3.3.2 溶液流量对不同工质对降膜发生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氯化锂溶液降膜发生过程传热传质实验关联式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双工质对降膜吸收传热传质性能实验研究 | 第40-53页 |
4.1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0-42页 |
4.2 不同工况对降膜吸收热质传递过程的影响 | 第42-49页 |
4.2.1 冷却水温度、溶液浓度、系统压力对降膜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2 冷却水进口流量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3 溶液流量对吸收过程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4 氯化锂溶液降膜吸收传热传质实验关联式 | 第48-49页 |
4.3 不同工质对降膜吸收过程热质传递性能比较 | 第49-52页 |
4.3.1 冷源温度对不同工质对降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2 溶液流量对不同工质对降膜吸收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逆流降膜吸收传热传质模型与性能研究 | 第53-62页 |
5.1 内冷源逆流降膜吸收传热模型 | 第53-55页 |
5.2 模型求解及能量平衡分析 | 第55-57页 |
5.2.1 模型求解 | 第55-56页 |
5.2.2 实验数据的能量平衡分析 | 第56-57页 |
5.3 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 | 第57-59页 |
5.4 溶液侧和冷却水侧对流传热系数的模拟分析 | 第59-60页 |
5.5 对不同流速降膜吸收过程传热系数的模拟分析 | 第60-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62-6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