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特殊热能及其机械论文--太阳能技术论文--太阳能利用论文

双工质对垂直管外降膜发生/吸收过程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主要符号表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6页
        1.2.1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吸收式制冷工质的研究第14页
        1.2.3 降膜发生/吸收过程的研究第14-16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第16-17页
第二章 内热/冷源逆流降膜式发生/吸收实验系统第17-27页
    2.1 实验装置介绍第17-22页
        2.1.1 降膜实验系统第18-20页
        2.1.2 溶液循环子系统第20-21页
        2.1.3 冷/热源循环子系统第21页
        2.1.4 其他辅助系统第21-22页
    2.2 实验系统操作方法介绍第22-24页
        2.2.1 降膜发生实验方法第22-23页
        2.2.2 降膜吸收实验方法第23-24页
    2.3 实验误差分析第24-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双工质对降膜发生传热传质性能实验研究第27-40页
    3.1 实验数据处理第27-30页
    3.2 不同工况对降膜发生热质传递过程的影响第30-35页
        3.2.1 热源温度、溶液浓度、系统压力对降膜发生过程的影响第30-32页
        3.2.2 热水进口流量对降膜发生过程的影响第32-33页
        3.2.3 溶液流量对降膜发生过程的影响第33-35页
    3.3 不同工质对降膜发生过程热质传递性能比较第35-38页
        3.3.1 热源温度对不同工质对降膜发生性能的影响第35-37页
        3.3.2 溶液流量对不同工质对降膜发生性能的影响第37-38页
    3.4 氯化锂溶液降膜发生过程传热传质实验关联式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双工质对降膜吸收传热传质性能实验研究第40-53页
    4.1 实验数据处理第40-42页
    4.2 不同工况对降膜吸收热质传递过程的影响第42-49页
        4.2.1 冷却水温度、溶液浓度、系统压力对降膜吸收过程的影响第43-45页
        4.2.2 冷却水进口流量对吸收过程的影响第45-46页
        4.2.3 溶液流量对吸收过程的影响第46-48页
        4.2.4 氯化锂溶液降膜吸收传热传质实验关联式第48-49页
    4.3 不同工质对降膜吸收过程热质传递性能比较第49-52页
        4.3.1 冷源温度对不同工质对降膜吸收性能的影响第49-51页
        4.3.2 溶液流量对不同工质对降膜吸收性能的影响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逆流降膜吸收传热传质模型与性能研究第53-62页
    5.1 内冷源逆流降膜吸收传热模型第53-55页
    5.2 模型求解及能量平衡分析第55-57页
        5.2.1 模型求解第55-56页
        5.2.2 实验数据的能量平衡分析第56-57页
    5.3 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第57-59页
    5.4 溶液侧和冷却水侧对流传热系数的模拟分析第59-60页
    5.5 对不同流速降膜吸收过程传热系数的模拟分析第60-61页
    5.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5页
    6.1 研究总结第62-63页
    6.2 研究展望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其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脉冲功率系统中IGBT模块封装的研究
下一篇:连花汤对与TAMs共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TLR4/MyD88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