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生态适宜度相关研究 | 第17-28页 |
2.1 辽宁省现状研究 | 第17-19页 |
2.1.1 辽宁沿海地区 | 第17页 |
2.1.2 辽宁东部山区 | 第17-18页 |
2.1.3 辽宁中部工业城市群 | 第18页 |
2.1.4 辽宁西北地区 | 第18-19页 |
2.2 生态适宜度研究沿革 | 第19-22页 |
2.3 生态适宜度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3.1 适宜度概念 | 第23页 |
2.3.2 生态适宜度概念 | 第23页 |
2.3.3 生态适宜度评价(生态适宜度分析)概念 | 第23页 |
2.4 生态适宜度评价与同类评价的区别 | 第23-24页 |
2.4.1 适宜度评价和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区别 | 第23页 |
2.4.2 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区别 | 第23-24页 |
2.5 区域生态适宜度评价研究基础理论 | 第24-28页 |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 第24-25页 |
2.5.2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 | 第25-26页 |
2.5.3 生态经济学理论(Ecological Economic Theory) | 第26页 |
2.5.4 系统科学理论(System Science Theory)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辽宁省区域生态适宜度评价系统构建 | 第28-39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3.2 区域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28-30页 |
3.3 区域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 第30页 |
3.4 区域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3页 |
3.5 指标权重赋值方法 | 第33-37页 |
3.5.1 主观赋值法 | 第33-36页 |
3.5.2 客观赋值法 | 第36-37页 |
3.6 评价数学模型建立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辽宁省区域生态适宜度评价 | 第39-55页 |
4.1 指标权重赋值 | 第39-45页 |
4.1.1 系统层主观赋值 | 第39-40页 |
4.1.2 指标层客观赋值 | 第40-45页 |
4.2 数学模型计算 | 第45-50页 |
4.3 聚类分析 | 第50-52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 | 第55-5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55-56页 |
5.3 研究不足之处 | 第56页 |
5.4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