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6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17页 |
2.2 八倍体草莓试管苗无性系的建立 | 第17-18页 |
2.2.1 杂交后代实生种子的消毒培养 | 第17页 |
2.2.2 试管苗无性系的建立 | 第17-18页 |
2.3 草莓离体再生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3.1 离体再生能力的比较 | 第18页 |
2.3.2 具有高再生能力单株的初选 | 第18页 |
2.3.3 不同基因型再生能力的比较 | 第18-19页 |
2.3.4 草莓离体再生体系优化 | 第19页 |
2.4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方法以及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4.1 菌株和质粒 | 第19-20页 |
2.4.2 制备菌液 | 第20页 |
2.4.3 侵染和抗性芽筛选 | 第20页 |
2.5 转化试验设计 | 第20-22页 |
2.5.1 GUS基因瞬时转化 | 第20-21页 |
2.5.2 稳定遗传转化体系优化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6 优系A-19对赤霉素敏感性试验 | 第22-23页 |
2.6.1 培养基中外源施加GA_3对A-19组培苗的影响 | 第22-23页 |
2.6.2 叶面喷施GA_3对A-19田间植株的影响 | 第23页 |
2.6.3 组培苗驯化移栽 | 第23页 |
2.7 转基因植株鉴定 | 第23-25页 |
2.7.1 卡那霉素抗性的鉴定方法 | 第23-24页 |
2.7.2 NPTⅡ基因的PCR检测 | 第24-25页 |
2.8 数据统计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6页 |
3.1 具有高再生能力且对农杆菌敏感的草莓基因型筛选 | 第26-31页 |
3.1.1 草莓试管苗无性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3.1.2 不同组合再生能力的比较 | 第27页 |
3.1.3 初选无性系的再生能力比较 | 第27-29页 |
3.1.4 不同基因型对农杆菌敏感性比较 | 第29-31页 |
3.2 八倍体栽培草莓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1-35页 |
3.2.1 生长素种类对草莓离体再生不定芽效率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2 激素组合对草莓叶片离体再生能力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 农杆菌介导的草莓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35-41页 |
3.3.1 不同抗生素种类及浓度对草莓叶片离体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预培养对A-19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3 预培养时间对A-19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4 不同基因型转化效率比较 | 第39-41页 |
3.4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鉴定 | 第41-42页 |
3.4.1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1页 |
3.4.2 转基因株系卡那霉素抗性鉴定 | 第41-42页 |
3.4.3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 | 第42页 |
3.4.4 GUS组织化学分析 | 第42页 |
3.5 外施GA对A-19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2-46页 |
3.5.1 培养基中GA浓度的对A-19试管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2 叶面喷施GA对A-19田间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4.1 高再生能力且对农杆菌敏感的基因型的筛选 | 第46页 |
4.2 不同抗生素对草莓叶片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预培养时间对栽培草莓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5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