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起源与发展 | 第8-14页 |
1.1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产生背景 | 第8-9页 |
1.1.1“令被告人开口”的审判方式 | 第8页 |
1.1.2 禁止辩护人参与诉讼 | 第8-9页 |
1.1.3 对被告方证人的限制 | 第9页 |
1.2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在国际上的确立与发展 | 第9-14页 |
1.2.1 在英美法系的确立 | 第10-11页 |
1.2.2 在大陆法系的确立 | 第11-12页 |
1.2.3 在国际文件中的确立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含义 | 第14-22页 |
2.1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1.1 人权保障理论 | 第14-15页 |
2.1.2 无罪推定原则 | 第15页 |
2.2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基本内涵 | 第15-22页 |
2.2.1 权利主体 | 第16页 |
2.2.2 关于强迫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3 关于自证其罪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4 与沉默权的关系 | 第18-20页 |
2.2.5 与供述自愿性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在我国的制度障碍 | 第22-34页 |
3.1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定在我国确立的背景 | 第22-24页 |
3.1.1 立法背景 | 第22-23页 |
3.1.2 司法背景 | 第23-24页 |
3.2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定在我国的现实地位 | 第24-25页 |
3.3 我国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规定面临的问题 | 第25-30页 |
3.3.1 法律定位不准确 | 第25-26页 |
3.3.2 权利主体与客体规定不明确 | 第26-27页 |
3.3.3 缺乏例外规定 | 第27-29页 |
3.3.4 与如实陈述之间的关系不清 | 第29-30页 |
3.3.5 缺乏其他配套制度 | 第30页 |
3.4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在我国确立的障碍 | 第30-34页 |
3.4.1 刑事诉讼制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2 自我归罪观念根深蒂固 | 第31-32页 |
3.4.3 社会现状因素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在我国的实现路径 | 第34-39页 |
4.1 在刑诉法中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定为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4.2 明确我国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主客体 | 第35-36页 |
4.2.1 明确权利主体 | 第35页 |
4.2.2 明确权利客体 | 第35-36页 |
4.3 规定具体的例外情形 | 第36-37页 |
4.4 确立权利告知机制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