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5页 |
1.1 新移民小说和“东方主义”概念界定 | 第6-9页 |
1.1.1 美国华人文学史脉络中的严歌苓及其新移民小说 | 第6-7页 |
1.1.2 “东方主义”的衍变与内涵 | 第7-9页 |
1.2 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9-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角度及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东方主义”对严歌苓及其新移民小说创作的影响 | 第15-21页 |
2.1 “东方主义”对严歌苓的影响 | 第15-17页 |
2.2 东方主义影响下的严歌苓新移民小说创作 | 第17-21页 |
2.2.1 主题:关注底层边缘人物生存及人性问题 | 第17-18页 |
2.2.2 题材:偏重对文革历史的叙述 | 第18-19页 |
2.2.3 环境及人物:“真实”的东方世界和多样东方人形象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东方主义在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体现 | 第21-36页 |
3.1 失语和被看 | 第21-24页 |
3.1.1 话语权的缺失 | 第21-22页 |
3.1.2 东方的“他者”地位 | 第22-24页 |
3.2 期待视野中的东方人 | 第24-28页 |
3.2.1 东方女性形象 | 第25-26页 |
3.2.2 被“阉割”的东方男性形象 | 第26-28页 |
3.3 对中国历史的悲悯书写 | 第28-32页 |
3.4 “自我东方主义”倾向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32-36页 |
第四章 严歌苓新移民小说对东方主义的解构 | 第36-47页 |
4.1 追寻自我身份的认同 | 第36-40页 |
4.1.1 寻根的渴望 | 第36-38页 |
4.1.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 | 第38-40页 |
4.2 西方人物形象主动消解误读 | 第40-43页 |
4.3 东西方间的平等对话与共融 | 第43-47页 |
4.3.1 西方人性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 第43-44页 |
4.3.2 借东西方人物间的爱情故事凸显共融思想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