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的身份流动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 国外关于网民身份研究的综述 | 第11-12页 |
(1) 关于自我的研究 | 第11页 |
(2) 关于人的交往行为的研究 | 第11-12页 |
2. 国内关于网民身份研究的综述 | 第12-14页 |
(1) 关于身份研究的进展 | 第12页 |
(2) 关于网民身份的研究 | 第12-14页 |
(3) 关于身份流动性的研究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点 | 第14-16页 |
(四) 研究的难点分析 | 第16页 |
(五) 主要内容和研究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二、网民身份流动性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17-27页 |
(—) “身心统一”生存观的哲学阐述 | 第17-18页 |
(二)网络社会、社会网络与社交媒体 | 第18-20页 |
(三) 身份与线上线下身份 | 第20-27页 |
1. “身份”释义 | 第20-21页 |
2. 自我和他者的相互建构 | 第21-22页 |
3. 线下身份与线上身份 | 第22-27页 |
(1) 线下身份与线下身份的含义 | 第23页 |
(2) 线下身份与线上身份的特征比较 | 第23-27页 |
三、网民身份流动性的含义、存在方式及集成方式 | 第27-33页 |
(一) 网民身份流动性的含义 | 第27页 |
(二) 网民身份流动性的存在方式 | 第27-29页 |
(三) 网民身份跨越式存在的集成方式 | 第29-33页 |
四、表演范式下网民身份流动性的建构过程 | 第33-41页 |
(一)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 第33页 |
(二) 网民身份流动性的表现与多重角色的建构 | 第33-41页 |
1. 流动中的典型身份 | 第34-37页 |
2. 身份扮演的个案选取 | 第37-41页 |
五、注意力经济视角的网民多重身份消费行为分析 | 第41-53页 |
(一) 身份消费相关的理论 | 第41-42页 |
1. 消费社会 | 第41页 |
2. 身份消费 | 第41-42页 |
(二) 网民身份消费行为分析 | 第42-44页 |
(三) 网民典型身份呈现的注意力经济学阐释 | 第44-53页 |
1. 网络社会注意力经济的兴起 | 第44-45页 |
2. 注意力经济与身份的营销 | 第45-48页 |
3. 网民身份流动性中呈现的典型身份 | 第48-53页 |
(1) 自恋式自我专注的身份 | 第49-50页 |
(2) 恶搞式身份 | 第50-51页 |
(3) 官方组织化身份 | 第51-53页 |
六、网民身份流动性存在的历史性意义 | 第53-57页 |
(一) 新的身份解放时代的到来 | 第53-54页 |
(二) 人生的建构与重构 | 第54-55页 |
(三) 新型人类的崛起 | 第55-57页 |
七、网络身份常态化可能产生的现实问题 | 第57-61页 |
(一) 虚假身份下的网络诈骗案 | 第57-58页 |
(二) 网络身份炒作对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的腐蚀 | 第58页 |
(三) 过度专注网络身份导致人的分裂 | 第58-61页 |
八、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