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相关节点的研究概况 | 第15-21页 |
1.2.1 组合梁-混凝土柱节点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2.2 蜂窝钢梁-混凝土柱节点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2.3 钢梁-混凝土柱节点的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3 组合梁-CSHRC柱结构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3.1 组合梁的研究状况 | 第21-23页 |
1.3.2 复合螺旋箍砼柱的研究状况 | 第23页 |
1.3.3 组合梁-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框架体系的研究状况 | 第23-24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蜂窝组合梁-复合箍混凝土柱结构的设计 | 第26-42页 |
2.1 概述 | 第26-27页 |
2.2 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的设计原理 | 第27-32页 |
2.2.1 复合螺旋箍约束混凝土的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2.2.2 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的构造措施 | 第30-32页 |
2.2.2.1 柱箍筋加密区 | 第31页 |
2.2.2.2 柱轴压比限值 | 第31-32页 |
2.2.2.3 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 | 第32页 |
2.2.2.4 箍筋加密区平均约束应力 | 第32页 |
2.3 蜂窝组合梁的设计原理 | 第32-39页 |
2.3.1 蜂窝钢梁的设计 | 第33页 |
2.3.2 蜂窝组合梁非洞口处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2.3.3 蜂窝组合梁洞口处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35-39页 |
2.3.4 蜂窝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计算方法 | 第39页 |
2.4 蜂窝组合梁设计实例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蜂窝组合梁-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试验研究 | 第42-84页 |
3.1 概述 | 第42页 |
3.2 试件设计 | 第42-48页 |
3.2.1 模型的相似理论 | 第42-45页 |
3.2.3 试件的构造 | 第45-48页 |
3.3 试件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48-51页 |
3.3.1 试验装置 | 第48-50页 |
3.3.2 加载制度 | 第50-51页 |
3.4 试件量测内容及方案 | 第51-54页 |
3.4.1 应变测量 | 第51-52页 |
3.4.2 力和位移及节点转角测量 | 第52-54页 |
3.5 材性试验 | 第54-55页 |
3.5.1 混凝土材性试验 | 第54页 |
3.5.2 钢材与钢筋的材性试验 | 第54-55页 |
3.6 试验过程及破坏现象 | 第55-62页 |
3.6.1 LJD01试件试验过程描述 | 第56-59页 |
3.6.2 LJD02试件试验过程描述 | 第59-62页 |
3.6.3 LJDB01试件试验过程描述 | 第62页 |
3.7 标准试件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78页 |
3.7.1 节点的滞回曲线分析 | 第62-63页 |
3.7.2 节点的骨架曲线分析 | 第63-64页 |
3.7.3 节点的分类 | 第64-65页 |
3.7.4 节点的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性能分析 | 第65-70页 |
3.7.4.1 节点的强度分析 | 第65-66页 |
3.7.4.2 节点的刚度分析 | 第66-67页 |
3.7.4.3 节点的延性分析 | 第67-69页 |
3.7.4.4 节点的耗能能力分析 | 第69-70页 |
3.7.5 应变分析 | 第70-78页 |
3.7.5.1 蜂窝钢梁翼缘的应变情况 | 第70-71页 |
3.7.5.2 蜂窝钢梁腹板的应变情况 | 第71-73页 |
3.7.5.3 蜂窝钢梁洞口处的应变情况 | 第73-75页 |
3.7.5.4 短钢板箍的应变情况 | 第75页 |
3.7.5.5 柱箍筋的应变情况 | 第75-76页 |
3.7.5.6 柱纵筋的应变情况 | 第76-77页 |
3.7.5.7 组合梁负筋的应变情况 | 第77-78页 |
3.7.6 节点的恢复力模型 | 第78页 |
3.8 模拟节点核芯区试件的试验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3.9 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79-82页 |
3.9.1 节点核芯区钢梁腹板的抗剪承载力 | 第79-80页 |
3.9.2 节点核芯区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 | 第80-81页 |
3.9.3 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抗剪承载力 | 第81-82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蜂窝组合梁-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 第84-101页 |
4.1 概述 | 第84页 |
4.2 节点的有限元模型 | 第84-91页 |
4.2.1 混凝土的有限元模拟 | 第84-88页 |
4.2.1.1 混凝土的有限元模拟单元及破坏准则 | 第84-85页 |
4.2.1.2 混凝土的开裂与压碎处理 | 第85-87页 |
4.2.1.3 混凝土的本构 | 第87-88页 |
4.2.2 钢材的有限元模拟 | 第88-89页 |
4.2.3 模型的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89-90页 |
4.2.4 边界条件、加载方案及求解设置 | 第90-91页 |
4.3 有限元分析及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91-99页 |
4.3.1 节点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对比 | 第91-93页 |
4.3.2 节点混凝土的应力分析及裂缝开展 | 第93-96页 |
4.3.3 蜂窝钢梁的受力分析 | 第96-97页 |
4.3.4 面承板的受力分析 | 第97页 |
4.3.5 短钢板箍的受力分析 | 第97页 |
4.3.6 柱箍筋的受力分析 | 第97-98页 |
4.3.7 柱纵筋的受力分析 | 第98-99页 |
4.3.8 组合梁负筋的受力分析 | 第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蜂窝组合梁-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的参数化分析 | 第101-120页 |
5.1 有限元分析试件设计 | 第101-103页 |
5.2 节点试件的强度及滞回性能分析 | 第103-111页 |
5.3 各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111-112页 |
5.4 蜂窝组合梁-复合螺旋箍混凝土柱节点抗剪承载力公式 | 第112-118页 |
5.4.1 国外学者提出的节点抗剪承载力公式 | 第113-114页 |
5.4.2 国内学者提出的节点抗剪承载力公式 | 第114-115页 |
5.4.3 修正后的节点抗剪承载力公式 | 第115-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20-122页 |
6.1 结论 | 第120-121页 |
6.2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