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生活、居住、交通论文

大型工程对社区基础设施变迁的影响研究—港口湾水库实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1 社会影响评估研究现状第10页
        1.2.2 社区基础设施变迁及工程开发影响研究第10-11页
        1.2.3 社会影响评估变量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第13-14页
        1.4.1 研究目标第13页
        1.4.2 研究内容第13页
        1.4.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4-16页
        1.5.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2 研究思路第15-16页
2 理论分析与概念框架第16-26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16-19页
        2.1.1 项目冲击及其理论基础第16-17页
        2.1.2 利益诉求及其理论基础第17-19页
    2.2 项目冲击与社区基础设施变迁关系的理论分析第19-21页
        2.2.1 社会人口流动第19页
        2.2.2 社区资源破坏和占有第19-20页
        2.2.3 生态环境冲击第20-21页
    2.3 利益诉求与社区基础设施变迁关系的理论分析第21-23页
        2.3.1 公众和社区组织的补偿需求第21-22页
        2.3.2 政府治理职能的需求第22-23页
    2.4 本文的概念框架第23-26页
        2.4.1 本文所指社区的涵义第23-24页
        2.4.2 本文所指社区基础设施的范围第24-25页
        2.4.3 大型工程对社区基础设施变迁的概念框架第25-26页
3 调查研究设计第26-33页
    3.1 调查样本选择第26-29页
        3.1.1 项目选择的原则第26页
        3.1.2 项目选取第26-27页
        3.1.3 实验社区选取第27-28页
        3.1.4 对照社区选取第28-29页
    3.2 问卷设计第29-30页
        3.2.1 问卷设计的原则第29页
        3.2.2 数据收集方法第29-30页
        3.2.3 问卷设计的内容第30页
    3.3 调查实施过程第30-33页
        3.3.1 调查方法第30页
        3.3.2 调查样本选择第30-31页
        3.3.3 受访者基本情况第31-33页
4 港口湾水库对社区基础设施影响过程分析第33-51页
    4.1 项目冲击对社区基础设施带来的变化第33-43页
        4.1.1 人口流动情况第33-36页
        4.1.2 社区资源破坏和占有情况第36-42页
        4.1.3 生态环境情况第42-43页
    4.2 利益诉求对社区基础设施带来的变化第43-48页
        4.2.1 公众和社区组织需求情况第43-44页
        4.2.2 政府治理需求情况第44-48页
    4.3 基于影响过程的社区基础设施评估变量的初步确定第48-51页
5 港口湾水库与社区基础设施变迁关系分析第51-64页
    5.1 样本社区基础设施变迁分析第51-56页
        5.1.1 样本社区基础设施变迁调查情况第51-52页
        5.1.2 样本社区基础设施变迁原因第52-55页
        5.1.3 项目对实验社区基础设施变迁的影响关系第55-56页
    5.2 实验社区基础设施变迁的比较分析第56-59页
        5.2.1 库区内搬迁和就地后靠样本组内比较第56-57页
        5.2.2 实验社区1和实验社区2组内比较第57-59页
    5.3 实验社区和对照社区的组间比较第59-60页
    5.4 基于变迁关系的社区基础设施评估变量的进一步验证第60-64页
        5.4.1 生产类基础设施需求的评估变量第60-62页
        5.4.2 社会服务基础设施需求的评估变量第62页
        5.4.3 环境保护类基础设施需求的评估变量第62-6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64-68页
    6.1 研究主要结论第64-65页
        6.1.1 案例研究的相关结论第64页
        6.1.2 传统指标体系的突破第64-65页
        6.1.3 适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变量框架第65页
    6.2 对实践的启示第65-66页
    6.3 研究的创新点第66页
    6.4 研究展望与不足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附录第74-81页
作者简介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粉、砂土地层地铁车站支护结构力学与变形特性研究
下一篇:航道护岸干硬性混凝土砌块抗压强度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