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遥感技术论文--探测仪器及系统论文

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动态目标观测仿真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词第17-19页
1. 绪论第19-35页
    1.1. 静止轨道探测及被动微波遥感的意义第19-21页
    1.2. 微波辐射计技术及其发展现状第21-27页
        1.2.1. 微波辐射计技术第21-24页
        1.2.2. 星载微波辐射计的发展现状第24-27页
    1.3. 微波辐射计系统仿真及目标建模的意义第27-28页
    1.4. 微波辐射计系统仿真及目标建模的研究概况第28-32页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第32-35页
2. 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系统概述及仿真任务框架第35-51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理论基础第35-46页
        2.2.1. 辐射测量基本原理第35-37页
        2.2.2. 辐射传输理论第37-39页
        2.2.3. 干涉式测量基本原理第39-46页
            2.2.3.1. 二元干涉仪第40-41页
            2.2.3.2. 综合孔径干涉式测量基本公式第41-42页
            2.2.3.3. 图像反演第42-44页
            2.2.3.4. 性能指标参数第44-46页
    2.3. 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第46-49页
    2.4. GIMS仿真任务框架第49-50页
    2.5. 小结第50-51页
3. 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的观测目标仿真第51-77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目标仿真系统概述第51-58页
        3.2.1. 全球再分析资料FNL第52-54页
        3.2.2.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第54-57页
        3.2.3. 快速辐射传输模型RTTOV第57-58页
    3.3. 目标建模仿真系统验证第58-64页
    3.4. 热带气旋目标亮温特性分析第64-76页
        3.4.1. 热带气旋个例分析第64-70页
            3.4.1.1. 热带气旋观测的空间分辨率分析第64-67页
            3.4.1.2. 热带气旋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分析第67-70页
        3.4.2. 热带气旋统计分析第70-76页
            3.4.2.1. 热带气旋亮温的空间分布特性第72-74页
            3.4.2.2. 热带气旋亮温的时间变化特性第74-76页
    3.5. 小结第76-77页
4. 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的仪器仿真系统第77-99页
    4.1. 引言第77页
    4.2. 仪器仿真系统概述第77-78页
    4.3. 仪器仿真系统详述第78-90页
        4.3.1. 仿真系统观测场景第78-81页
        4.3.2. 仪器天线阵列构型第81-83页
        4.3.3. 观测过程仿真第83-86页
        4.3.4. 数据处理第86-88页
        4.3.5. 图像反演第88-89页
        4.3.6. 误差评估方案第89-90页
    4.4. 仿真系统验证第90-92页
    4.5. 针对亮温反演效果的改善处理方法第92-97页
    4.6. 小结第97-99页
5. GIMS探测仪针对动态目标的成像效果评估及算法改进第99-121页
    5.1. 引言第99页
    5.2. 动态目标观测成像误差来源第99-100页
    5.3. 动目标成像效果的评估方法第100-102页
        5.3.1. 动态观测目标的选择第100-101页
        5.3.2. 探测仪仿真系统的参数选择第101-102页
    5.4. 动目标对仪器成像效果的影响第102-107页
        5.4.1. 动目标观测对亮温级测量数据的影响第102-104页
        5.4.2. 动目标观测对可见度函数级测量数据的影响第104-107页
    5.5. 数据处理算法优化第107-113页
        5.5.1. 卡尔曼滤波处理第109-110页
        5.5.2. 三次样条插值处理第110-111页
        5.5.3. 算法处理效果第111-113页
    5.6. 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和真实孔径辐射计针对动目标的成像效果对比第113-119页
        5.6.1. 真实孔径与综合孔径体制的观测参数配置第114-115页
        5.6.2. 待观测的动态目标选择第115-117页
        5.6.3. 两种技术体制下动目标成像结果对比第117-119页
            5.6.3.1. 动目标的成像误差第117-118页
            5.6.3.2. 使用算法处理后的动目标成像效果对比第118-119页
    5.7. 小结第119-121页
6.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1-123页
    6.1. 全文总结第121-122页
    6.2. 展望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江平原灌区水位智能监测系统设计
下一篇:基于改进进化论的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