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2.1 植物雄性不育概念 | 第11-12页 |
1.2.2 雄性不育系的类型 | 第12-13页 |
1.2.3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 第13-14页 |
1.2.4 十字花科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 第14-16页 |
1.2.5 十字花科CMS农艺性状的研究 | 第16页 |
1.2.6 十字花科作物雄性不育细胞学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7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的研究 | 第17-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1.2 主要仪器及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不育系和保持系园艺学性状调查方法 | 第20-21页 |
2.2.2 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细胞学观察方法 | 第21页 |
2.2.3 CMS不育基因的分子鉴定的方法 | 第21-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3.1 不育系与保持系园艺学性状鉴定 | 第24-30页 |
3.1.1 甘蓝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物候期调查 | 第24页 |
3.1.2 甘蓝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采种植株生长势特征调查 | 第24-25页 |
3.1.3 甘蓝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花器官形态结构比较 | 第25-26页 |
3.1.4 甘蓝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结实特性调查 | 第26-27页 |
3.1.5 两个不育系与其保持系结球期园艺学性状调查 | 第27-28页 |
3.1.6 两组不育系QM、PM同亲回归杂交组合品种比较 | 第28-30页 |
3.2 保持系与不育系花药发育细胞学观察 | 第30-36页 |
3.2.1 不育系QM的花药发育过程细胞学观察 | 第30-31页 |
3.2.2 保持系QF的花药发育过程细胞学观察 | 第31-33页 |
3.2.3 不育系PM花药发育过程细胞学观察 | 第33-35页 |
3.2.4 保持系PF的花药发育过程细胞学观察 | 第35-36页 |
3.3 甘蓝CMS不育系材料的分子鉴定 | 第36-39页 |
3.3.1 甘蓝不育材料mt DNA检测结果 | 第36-37页 |
3.3.2 orf 138和orf 224引物的PCR结果 | 第37页 |
3.3.3 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2页 |
4.1 关于甘蓝CMS不育系与保持系农艺性状调查 | 第39页 |
4.2 关于甘蓝CMS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讨论 | 第39-40页 |
4.2.1 花药败育时期 | 第39-40页 |
4.2.2 绒毡层细胞发育与小孢子败育的关系 | 第40页 |
4.3 关于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分子鉴定 | 第40-41页 |
4.4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5.1 甘蓝CMS不育系与保持系园艺学性状调查 | 第42页 |
5.2 结球甘蓝CMS花药发育过程的细胞学特征 | 第42页 |
5.3 结球甘蓝CMS材料的分子鉴定 | 第42页 |
5.4 不育系QM、PM可以用在杂交组合配置上。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