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1 静压桩的工程应用 | 第13页 |
1.1.2 静压沉桩对土压力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3 桩土界面变形特性 | 第14页 |
1.2 静压桩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对静压桩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2 桩土接触问题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模型试验介绍 | 第20-29页 |
2.1 试验的目的 | 第20-21页 |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介绍 | 第21-24页 |
2.3 试验过程 | 第24-28页 |
2.3.1 干砂的铺设过程 | 第24-25页 |
2.3.2 土压力计的布置和埋设 | 第25-27页 |
2.3.3 图像采集装置的布设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砂土性质 | 第29-37页 |
3.1 筛分试验 | 第29-31页 |
3.1.1 筛分试验简介及筛分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3.1.2 根据筛分试验对砂土进行评价 | 第30-31页 |
3.2 静力触探试验 | 第31-35页 |
3.2.1 双桥静力触探仪 | 第31-32页 |
3.2.2 静力触探试验c和fs | 第32-33页 |
3.2.3 比贯入阻力 | 第33-34页 |
3.2.4 摩阻比 | 第34页 |
3.2.5 确定砂土的密实度 | 第34-35页 |
3.2.6 砂土内摩擦角 | 第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压桩过程中土层宏观力学行为 | 第37-66页 |
4.1 静压桩沉桩侧向土压力发展规律 | 第37-41页 |
4.2 沉桩对桩端以下土体的影响 | 第41-46页 |
4.2.1 沉桩过程对桩端以下土体的影响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4.2.2 沉桩过程中桩端对土体影响范围 | 第45-46页 |
4.3 沉桩过程中侧向挤土压力峰值的分析 | 第46-53页 |
4.3.1 侧向土压力峰值沿径向的分布 | 第47-50页 |
4.3.2 侧向土压力峰值沿深度分布 | 第50-53页 |
4.4 侧向土压力达到峰值时测点和桩尖的相对位置 | 第53-59页 |
4.5 方桩和圆桩的对比分析 | 第59-64页 |
4.5.1 桩型对于桩端以下土体的影响 | 第59-61页 |
4.5.2 方桩和圆桩侧向土压力增量峰值沿径向的分布规律 | 第61-62页 |
4.5.3 方桩和圆桩侧向土压力增量峰值沿深度的分布规律 | 第62-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压桩过程中土层细观行为 | 第66-77页 |
5.1 数字图像技术基本原理 | 第67-68页 |
5.2 试验设计 | 第68-69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9-76页 |
5.3.1 压入速率对桩土界面土颗粒竖向位移的影响 | 第71-74页 |
5.3.2 沉桩深度对桩土界面土颗粒竖向位移的影响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4-8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