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引言 | 第14-3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 学术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二、国内外关于合作社治理问题的文献梳理 | 第15-28页 |
(一) 国外关于合作社治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二) 中国关于合作社治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27-28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28-31页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8-30页 |
(二)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31页 |
五、样本选择 | 第31-33页 |
(一) 地点选择 | 第31-32页 |
(二) 问卷设计 | 第32页 |
(三) 调研方式 | 第32页 |
(四) 样本来源及其构成 | 第32-33页 |
第一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理论指导 | 第33-48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33-40页 |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33-36页 |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 | 第36-40页 |
二、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是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理论指导 | 第40-4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的内容 | 第40-44页 |
(二) 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指导作用 | 第44-48页 |
第二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历史回顾 | 第48-61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合作社治理实践 | 第48-50页 |
(一) 革命根据地农民合作社的治理实践 | 第48页 |
(二) 国统区农民合作社治理实践 | 第48-49页 |
(三) 合作社组织治理绩效 | 第49-50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治理实践 | 第50-54页 |
(一) 建国以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治理结构 | 第50-54页 |
(二)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治理绩效 | 第54页 |
三、合作化高潮时期合作社治理状况 | 第54-57页 |
(一) 人民公社的治理结构 | 第54-57页 |
(二) 人民公社的治理绩效 | 第57页 |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状况 | 第57-61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 第57-59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现状 | 第59-61页 |
第三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改进的现实基础 | 第61-84页 |
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制度基础 | 第61-63页 |
(一) 生产力发展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经济前提 | 第61-62页 |
(二) 合作经济组织供不应求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制度需求 | 第62页 |
(三) 政府推动引导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的制度诱因 | 第62页 |
(四) 提高治理绩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基本目标 | 第62-63页 |
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制度边界 | 第63-76页 |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属性 | 第63-67页 |
(二)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内容 | 第67-76页 |
三、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改进的现实约束 | 第76-84页 |
(一) 国家行政行为的制度嵌入造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困境 | 第77-78页 |
(二) 市场经济的经济嵌入造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困境 | 第78-80页 |
(三)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管理嵌入造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困境 | 第80-81页 |
(四) 乡土文化的文化嵌入所造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困境 | 第81-84页 |
第四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成员素质基础 | 第84-103页 |
一、成员素质基础 | 第84-90页 |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素质基本情况 | 第86-88页 |
(二) 社员民主意识基本情况 | 第88-90页 |
二、成员素质问题导致的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困境 | 第90-99页 |
(一) 中小社员的“搭便车”行为 | 第90-94页 |
(二)“精英俘获”问题 | 第94-97页 |
(三) 社员“信任”问题 | 第97-99页 |
三、提高成员素质视阈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改进对策 | 第99-103页 |
(一) 加大人力资源投资 | 第99-100页 |
(二) 提高入社资格门槛 | 第100页 |
(三) 鼓励社员入股 | 第100-101页 |
(四) 采用选择性激励机制 | 第101页 |
(五) 畅通信息渠道,增加社员信任感 | 第101页 |
(六)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的成长 | 第101-102页 |
(七) 提高社员民主意识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法律规制 | 第103-117页 |
一、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规定 | 第104-107页 |
(一)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的规定 | 第104页 |
(二)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准入的规定 | 第104-105页 |
(三) 对社员经济权利的规范 | 第105-106页 |
(四) 对社员民主管理的规定 | 第106-107页 |
二、相关法律法规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实践中的困境 | 第107-113页 |
(一)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缺失 | 第107-109页 |
(二)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资格界定的模糊 | 第109-110页 |
(三) 对社员经济权利的规定缺失 | 第110-111页 |
(四) 对社员民主管理的规定缺失 | 第111-113页 |
(五) 对法律法规配套规范的缺失 | 第113页 |
(六) 对合作社联社规定的缺失 | 第113页 |
三、法律规范缺失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改进对策 | 第113-117页 |
(一)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制度 | 第113-114页 |
(二) 明确社员身份和资格限制 | 第114页 |
(三) 完善社员经济权利 | 第114-115页 |
(四) 完善社员民主管理 | 第115-116页 |
(五) 对联合社立法 | 第116-117页 |
第六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 | 第117-130页 |
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运行现状 | 第117-121页 |
(一)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决策机制 | 第117-119页 |
(二)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激励机制 | 第119-120页 |
(三)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监督机制 | 第120-121页 |
(四)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利益链接机制 | 第121页 |
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的治理困境 | 第121-124页 |
(一) 在决策机制方面的困境 | 第121-122页 |
(二) 在激励机制方面的困境 | 第122-123页 |
(三) 在监督机制方面的困境 | 第123-124页 |
(四) 在利益链接机制方面的困境 | 第124页 |
三、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改进对策 | 第124-130页 |
(一) 完善理事会制度,形成对决策机制的约束 | 第124-125页 |
(二) 注重物质和精神激励,改进激励机制 | 第125-126页 |
(三) 规范监督机构、完善监事会成员制度和财务审计制度 | 第126-127页 |
(四) 建立健全各项影响利益分配的相关制度,改进利益分配机制 | 第127-128页 |
(五) 提升生存能力,建立合作社联社 | 第128页 |
(六) 改进合作社管理能力,鼓励组织再造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外部环境 | 第130-144页 |
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外部环境因素 | 第130-135页 |
(一)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市场环境 | 第130-132页 |
(二)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政策环境 | 第132-133页 |
(三)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文化环境 | 第133-135页 |
二、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环境不足的治理困境 | 第135-139页 |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在外部经济环境中的困境 | 第135-137页 |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在外部政治环境中的困境 | 第137-138页 |
(三)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在外部文化环境中的困境 | 第138-139页 |
三、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环境治理问题改进的对策 | 第139-144页 |
(一)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 第139-141页 |
(二) 完善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观念和机制 | 第141-142页 |
(三)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文化发展的现实进行更多观照 | 第142-144页 |
结语 | 第144-148页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144-145页 |
(一) 成员素质基础整体不高制约着合作社治理的水平 | 第144页 |
(二)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制约着合作社治理的有效性 | 第144页 |
(三) 内部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合作社治理的健康发展 | 第144-145页 |
(四) 外部环境的发展现状制约着合作社治理的具体实施 | 第145页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未来趋势 | 第145-148页 |
(一)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合作社治理的发展趋势 | 第145-146页 |
(二)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合作社治理的发展趋势 | 第146页 |
(三) 在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中治理的发展趋势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7页 |
附录 | 第157-165页 |
后记 | 第165-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