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八十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及其发展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20页
    第一节 研究八十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的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第12-20页
        一、1985年至1989年的文学主体性论争第12-14页
        二、1990年至2000年的文学主体论研究第14-16页
        三、2000年后的文学主体论研究第16-17页
        四、“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的研究第17-20页
第一章“文学主体性”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内涵第20-31页
    第一节 对新的美学原则的期待——《论文学的主体性》提出前的文坛第20-25页
        一、《为文艺正名》——对工具论的批判第20-21页
        二、朦胧诗——新的美学原则的实践第21-23页
        三、“人道主义”——对个人价值的正视第23-25页
    第二节“文学主体性”的理论解读第25-31页
        一、来自李泽厚“主体性”的启发第25-26页
        二、对“机械反映论”的批判第26-27页
        三、对“精神主体性”的强调第27-28页
        四、对“个体主体性”的张扬第28-31页
第二章 八十年代文学主体性论争中探讨的关键问题第31-45页
    第一节“内在规律”还是“外部规律”第31-35页
        一、刘再复对文学研究“向内转”的支持与开拓第31-32页
        二、陈涌等人对文学研究“内在规律”的异议第32-34页
        三、徐俊西等人对文学“内在规律”的肯定第34-35页
    第二节“为人民”还是“为个人”第35-39页
        一、提倡个人价值的自由书写第35-37页
        二、坚持“为人民”而作第37-39页
    第三节“主体论”与“反映论”的进一步论争第39-45页
        一、“主体性”是否有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第39-41页
        二、对“主体性”研究的深化第41-42页
        三、姚刘之争——“反映论”代表作家的落败第42-45页
第三章 九十年代至今的“文学主体性”第45-59页
    第一节 刘再复之后文学主体论的研究第45-50页
        一、九十年代的主体论研究第45-47页
        二、2000年后的主体论研究第47-49页
        三、刘再复对主体论的再阐释第49-50页
    第二节“文学主体论”的延续——杨春时的“文学主体间性”理论想象第50-55页
        一、“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的构想第50-52页
        二、作为后实践美学核心范畴的“文学主体间性”第52页
        三、“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的深掘第52-55页
    第三节 无力的“主体间性”——“文学主体间性”理论述评第55-59页
        一、“文学主体间性”理论所受的质疑第55-56页
        二、主体论转向“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的意义第56-59页
结语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7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景宁畲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下一篇:钛酸盐纳米线阵列自清洁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