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1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 | 第9页 |
1.1.2 体育师资的培养要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 | 第9页 |
1.1.3 高校体育教学要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 第9-10页 |
1.1.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改革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PBL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4 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 | 第12-13页 |
1.4.1 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 第12页 |
1.4.2 PBL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 第12-13页 |
1.5 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5.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14页 |
1.5.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页 |
1.5.3 情境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1.5.4 合作学习理论 | 第15页 |
1.6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6.1 国外有关PBL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6.2 国内有关PBL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6.3 国内体育学科中PBL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6.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1-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2.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2.2.2 访谈法 | 第21-22页 |
2.2.3 专家调查法 | 第22页 |
2.2.4 问卷调查法 | 第22-23页 |
2.2.5 教学实验法 | 第23-26页 |
2.2.6 数理统计法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3.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3.1.1 实验前两班学生背越式跳高基础、认知水平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3.1.2 实验前两班学生身体形态和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28页 |
3.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 第28-35页 |
3.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运动成绩和技评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 第28-29页 |
3.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兴趣的比较与分析 | 第29-30页 |
3.2.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第30-31页 |
3.2.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第31-32页 |
3.2.5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第32-33页 |
3.2.6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分析 | 第33-35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5-36页 |
4.1 结论 | 第35页 |
4.2 建议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 | 第39-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