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21页 |
1.1 观赏桃的简介 | 第10-11页 |
1.1.1 观赏桃的起源与分布 | 第10页 |
1.1.2 观赏桃的形态学特征 | 第10-11页 |
1.1.3 观赏桃的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1.1.4 观赏桃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 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 第11-12页 |
1.2.3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 第12页 |
1.3 观赏桃遗传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形态学水平 | 第12-13页 |
1.3.2 细胞学水平 | 第13页 |
1.3.3 胞粉学水平 | 第13-14页 |
1.3.4 分子水平 | 第14-15页 |
1.4 分子标记法概述 | 第15-18页 |
1.4.1 ISSR概述 | 第15-16页 |
1.4.2 其他分子标记法 | 第16-18页 |
1.4.3 观赏桃ISSR-PRC反应体系研究 | 第18页 |
1.5 观赏桃的特性研究 | 第18-19页 |
1.5.1 桃树的生长特性 | 第18-19页 |
1.5.2 湖南地区气候特性 | 第19页 |
1.6 观赏桃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2.3.1 观赏桃DNA基因组的提取与检测 | 第23-26页 |
2.3.2 观赏桃的ISSR-PCR扩增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26-27页 |
2.3.3 实验结果的检测 | 第27页 |
2.3.4 实验数据分析 | 第27-29页 |
3 结论与分析 | 第29-41页 |
3.1 观赏桃的观测 | 第29-32页 |
3.1.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9-30页 |
3.1.2 观赏桃病害观测结果 | 第30-32页 |
3.2 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第32-36页 |
3.2.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3.2.3 退火温度与循环数分析 | 第35-36页 |
3.3 引物筛选 | 第36页 |
3.4 观赏桃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41页 |
3.4.1 多态位点百分率 | 第36-37页 |
3.4.2 观赏桃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7-38页 |
3.4.3 观赏桃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流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6页 |
4.1 观赏桃DNA的提取 | 第41页 |
4.2 观赏桃物候观测 | 第41-42页 |
4.3 PCR实验方面 | 第42页 |
4.4 观赏桃ISSR-PCR体系的建立 | 第42-43页 |
4.5 观赏桃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 第43-44页 |
4.5.1 观赏桃遗传多样性 | 第43页 |
4.5.2 观赏桃的遗传结构与基因流 | 第43-44页 |
4.6 观赏桃的发展与保护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