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陕北白绒山羊小反刍兽疫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疫苗免疫后的监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文献综述第11-21页
    第一章 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第11-21页
        1.1 小反刍兽疫的概述第11页
        1.2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第11-12页
            1.2.1 小反刍兽疫病毒特性第11-12页
            1.2.2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分类第12页
            1.2.3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理化特征第12页
        1.3 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基因组第12-14页
            1.3.1 N基因第12-13页
            1.3.2 P基因第13页
            1.3.3 M基因第13页
            1.3.4 F基因第13页
            1.3.5 H基因第13页
            1.3.6 L基因第13-14页
        1.4 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概述第14页
            1.4.1 PPRV在世界的流行第14页
            1.4.2 PPRV在中国的流行第14页
        1.5 PPRV的致病机理概述第14-15页
        1.6 PPR临床症状第15页
        1.7 实验室诊断第15-17页
            1.7.1 病毒分离培养第15页
            1.7.2 检测PPRV抗原第15页
            1.7.3 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第15-16页
            1.7.4 免疫捕获ELISA第16页
            1.7.5 对流免疫电泳(CIEP)第16页
            1.7.6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第16页
            1.7.7 胶体金试纸条第16-17页
            1.7.8 病毒中和试验(VNT)第17页
        1.8 小反刍兽疫疫苗的种类第17-19页
            1.8.1 传统弱毒疫苗第17页
            1.8.2 基因工程疫苗第17-19页
        1.9 我国小反刍兽疫疫情现状及防控研究进展第19-21页
            1.9.1 小反刍兽疫疫情现状第19页
            1.9.2 防控研究进展第19-21页
试验研究第21-36页
    第二章 陕北白绒山羊小反刍兽疫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1-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1.1 材料第21页
            2.1.2 方法第21-24页
            2.1.3 PPRV特异性试验第24页
            2.1.4 PPRV敏感性试验第24页
            2.1.5 PPRV病料检测第24页
            2.1.6 PPRV普通RT-PCR的病原学检测第24页
        2.2 结果第24-28页
            2.2.1 PPRV疫苗毒株RT-PCR检测结果第24-25页
            2.2.2 PPRV特异性试验第25页
            2.2.3 PPRV敏感性试验第25-26页
            2.2.4 疑似PPRV感染的临床样品检测第26页
            2.2.5 测序结果第26-27页
            2.2.6 疫病诊断中的应用第27-28页
        2.3 讨论第28-29页
        2.4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后的监测第30-3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31页
            3.1.1 材料第30页
            3.1.2 方法第30-3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3.2.1 免疫羊临床安全性观察第31页
            3.2.2 不同免疫方法的抗体检测第31-32页
            3.2.3 免疫抗体持续期检测第32-33页
            3.2.4 母源抗体的检测第33-34页
            3.2.5 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第34页
        3.3 讨论第34-35页
        3.4 小结第35-36页
结论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附录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作者简介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电化学晶体管抗坏血酸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调控草莓根系化感胁迫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