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4.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从不同视角解析德国职业教育 | 第21-31页 |
2.1 以建构主义视角分析德国职业教育 | 第21-23页 |
2.1.1 人才观 | 第21-22页 |
2.1.2 课程观 | 第22页 |
2.1.3 教学观 | 第22-23页 |
2.1.4 评价观 | 第23页 |
2.2 从社会发展根源审视德国职业教育 | 第23-26页 |
2.2.1 职业文化 | 第23-24页 |
2.2.2 职业教育组织形式 | 第24-25页 |
2.2.3 社会发展根源的特质 | 第25-26页 |
2.3 以博世公司为例分析现代德国企业的海外职业教育输出 | 第26-31页 |
2.3.1 博世公司职业教育合作项目 | 第26-27页 |
2.3.2 合作项目的优势 | 第27-28页 |
2.3.3 德国工商会在合作项目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2.3.4 德国职业教育海外输出模式分析 | 第29-31页 |
3.微观视域下的德国职业教育 | 第31-51页 |
3.1 三足鼎立的“双元” | 第31-34页 |
3.1.1 企业/雇主 | 第32页 |
3.1.2 工人/雇员 | 第32-34页 |
3.1.3 政府 | 第34页 |
3.2 具象的“培养规划”和抽象的“教育职业” | 第34-37页 |
3.2.1 培训规划(training regulations) | 第34-36页 |
3.2.2“教育职业”(recognized training occupation) | 第36-37页 |
3.3 企业与主管部门(competent bodies) | 第37-38页 |
3.4 职业教育研究院(BIBB)与质量框架体系(QF) | 第38-42页 |
3.4.1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院 | 第38-40页 |
3.4.2 能力核心的质量框架体系 | 第40-42页 |
3.5 培训规划的创设与修订 | 第42-47页 |
3.6 多样的的职业教育刊物与支持项目 | 第47-51页 |
3.6.1 教育职业名录 | 第47页 |
3.6.2 定制学习 | 第47-48页 |
3.6.3 职业倾向性项目(Berufsorientierungsprogramm) | 第48页 |
3.6.4 跨企业实习实训中心(überbetriebliche Berufsbildungsst?tten /üBS) | 第48-49页 |
3.6.5 继续职业教育基金 | 第49页 |
3.6.6 BIBB先导性项目 | 第49-51页 |
4.对我国的启示 | 第51-55页 |
4.1 积极推进宣传、促进观念转变 | 第51页 |
4.2 注重顶层设计、合理学制体系 | 第51-52页 |
4.3 简化行政体制、增强办学自主 | 第52页 |
4.4 坚实职业研究、建设职业科学 | 第52-53页 |
4.5 立足学校运作、活化教学模式 | 第53页 |
4.6 倾听行业诉求、表达企业需求 | 第53-54页 |
4.7 放眼宏观发展、精细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