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内立法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外立法现状 | 第14-17页 |
1.4 研究目的、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机动车多重买卖合同相关问题的梳理 | 第20-28页 |
2.1 机动车多重买卖合同中相关概念的法律界定 | 第20-23页 |
2.1.1 机动车多重买卖的法律界定 | 第20-21页 |
2.1.2 机动车多重买卖合同中买受人的法律界定 | 第21-23页 |
2.2 机动车多重买卖行为在法律上出现的原因 | 第23-28页 |
2.2.1 债权与物权效力的区分 | 第23-24页 |
2.2.2 债权相容性 | 第24-28页 |
第3章 我国机动车多重买卖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9页 |
3.1 我国机动车多重买卖的立法现状 | 第28-34页 |
3.1.1 立法规定 | 第29-31页 |
3.1.2 立法评析 | 第31-34页 |
3.2 我国机动车多重买卖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3.2.1 未给予主观善意的买受人充分的法律保护 | 第34-35页 |
3.2.2 破坏了买受人债权平等原则 | 第35-36页 |
3.2.3 交付优先于登记弱化了对已登记买受人的保护 | 第36-37页 |
3.2.4 未对先行支付的买受人予以保护 | 第37-38页 |
3.2.5 破坏了已登记和合同成立在先的买受人的优先受偿权 | 第38-39页 |
第4章 国外关于机动车多重买卖合同中买受人保护的现状和启示 | 第39-47页 |
4.1 法国和日本 | 第39-42页 |
4.1.1 现状 | 第39-41页 |
4.1.1.1 立法规定 | 第39-40页 |
4.1.1.2 立法评析 | 第40-41页 |
4.1.2 启示 | 第41-42页 |
4.1.2.1 优势 | 第41页 |
4.1.2.2 弊端 | 第41-42页 |
4.2 德国 | 第42-45页 |
4.2.1 现状 | 第42-44页 |
4.2.1.1 立法规定 | 第42-43页 |
4.2.1.2 立法评析 | 第43-44页 |
4.2.2 启示 | 第44-45页 |
4.2.2.1 优势 | 第44页 |
4.2.2.2 弊端 | 第44-45页 |
4.3 奥地利和瑞士 | 第45-47页 |
4.3.1 现状 | 第45-46页 |
4.3.1.1 立法规定 | 第45页 |
4.3.1.2 立法评析 | 第45-46页 |
4.3.2 启示 | 第46-47页 |
4.3.2.1 优势 | 第46页 |
4.3.2.2 弊端 | 第46-47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机动车多重买卖合同中买受人法律保护的建议 | 第47-53页 |
5.1 考虑次买受人的主观状态 | 第47-48页 |
5.2 以竞价购买及变价受偿的方式维护买受人的债权平等 | 第48-49页 |
5.3 赋予机动车登记的效力优于交付 | 第49-51页 |
5.4 考虑合同履行顺序时加入先行支付 | 第51页 |
5.5 限制出卖人的自由选择权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