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研究 | 第10-15页 |
1.1.1 客体化理论 | 第10页 |
1.1.2 自我客体化的界定 | 第10-11页 |
1.1.3 自我客体化的前因变量 | 第11页 |
1.1.4 自我客体化的后果变量 | 第11-12页 |
1.1.5 国内对自我客体化的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1.6 自我客体化的测量 | 第13-15页 |
1.2 外表焦虑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2.1 外表焦虑与焦虑的关系 | 第15-16页 |
1.2.2 外表焦虑的界定 | 第16页 |
1.2.3 外表焦虑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4 外表焦虑的测量 | 第17页 |
1.3 心理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1.3.1 心理安全感的界定 | 第18页 |
1.3.2 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3 心理安全感的测量 | 第19-20页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想 | 第20-24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0-22页 |
2.1.1《自我客体化量表》的修订 | 第20-21页 |
2.1.2 自我客体化、特质焦虑和女性外表焦虑之间的关系 | 第21页 |
2.1.3 自我客体化、心理安全感和女性外表焦虑之间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 研究构想 | 第22-23页 |
2.2.1 修订《自我客体化问卷》 | 第22页 |
2.2.2 考察特质焦虑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 第22页 |
2.2.3 考察心理安全感在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 第22-23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2.3.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3 研究一:修订《自我客体化问卷》 | 第24-30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2 特征词初步筛选 | 第24-25页 |
3.2.1 目的 | 第24页 |
3.2.2 被试 | 第24页 |
3.2.3 工具 | 第24页 |
3.2.4 结果 | 第24-25页 |
3.3 特征词进一步筛选 | 第25-27页 |
3.3.1 目的 | 第25页 |
3.3.2 被试 | 第25页 |
3.3.3 工具 | 第25-26页 |
3.3.4 效度分析 | 第26页 |
3.3.5 区分度分析 | 第26-27页 |
3.4 信度、效度和项目区分度分析 | 第27-29页 |
3.4.1 目的 | 第27页 |
3.4.2 被试 | 第27页 |
3.4.3 工具 | 第27-28页 |
3.4.4 效度分析 | 第28页 |
3.4.5 区分度分析 | 第28-29页 |
3.4.6 信度分析 | 第29页 |
3.5 讨论 | 第29-30页 |
4 研究二:特质焦虑在自我客体化和外表焦虑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 | 第30-35页 |
4.1 目的 | 第30页 |
4.2 方法 | 第30-31页 |
4.2.1 被试 | 第30页 |
4.2.2 测量工具 | 第30-31页 |
4.2.3 统计工具 | 第31页 |
4.3 结果 | 第31-34页 |
4.3.1 描述性统计 | 第31-32页 |
4.3.2 相关分析 | 第32页 |
4.3.3 特质焦虑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32-34页 |
4.4 讨论 | 第34-35页 |
5 研究三:心理安全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5-40页 |
5.1 目的 | 第35页 |
5.2 方法 | 第35-36页 |
5.2.1 被试 | 第35页 |
5.2.2 测量工具 | 第35-36页 |
5.2.3 统计工具 | 第36页 |
5.3 结果 | 第36-39页 |
5.3.1 描述性统计 | 第36页 |
5.3.2 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5.3.3 中介模型检验 | 第37-39页 |
5.4 讨论 | 第39-40页 |
6 总讨论 | 第40-43页 |
6.1 修订《自我客体化问卷》 | 第40-41页 |
6.2 特质焦虑在自我客体化和外表焦虑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 第41页 |
6.3 心理安全感在自我客体化和外表焦虑关系中的部分中介作用 | 第41-42页 |
6.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2页 |
6.5 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第42-43页 |
7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