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轻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论文

镁合金中形变孪晶间的应变协调效应及其变体选择机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32页
    1.1 课题背景第10-11页
    1.2 镁的塑性变形机制第11-16页
        1.2.1 镁的晶体结构第11-12页
        1.2.2 镁的塑性变形机制(一): 滑移第12-13页
        1.2.3 镁的塑性变形机制(二): 孪生第13-16页
    1.3 孪生效应与力学性能第16-22页
        1.3.1 改变微结构引起组织强化第16-18页
        1.3.2 孪晶模型影响塑性第18-19页
        1.3.3 变体选择调节织构组分第19-21页
        1.3.4 孪晶相互作用影响应变硬化行为第21-22页
    1.4 孪晶变体鉴定和选择判据第22-30页
        1.4.1 孪晶变体鉴定方法第22-25页
        1.4.2 孪晶变体选择判据(一): Schmid定律第25-26页
        1.4.3 孪晶变体选择判据(二): 局部应变协调效应第26-30页
    1.5 镁中孪晶研究存在的科学问题第30-31页
        1.5.1 孪晶变体鉴定方法不完善第30页
        1.5.2 复杂应力下孪晶Schmid定律不统一第30页
        1.5.3 孪晶变体选择机制理解不全面第30-31页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31-32页
2 实验与研究方法第32-36页
    2.1 塑性变形工艺第32页
        2.1.1 单轴压缩和拉伸第32页
        2.1.2 轧制第32页
    2.2 微观组织表征方法第32-33页
        2.2.1 光学显微观察第32页
        2.2.2 扫描电镜及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第32-33页
        2.2.3 区域标记第33页
    2.3 孪晶变体分析及GSF和m¢计算第33-36页
        2.3.1 晶体学分析与孪晶变体鉴定第33页
        2.3.2 GSF的计算过程第33-34页
        2.3.3 应变协调因子m¢的计算过程第34-36页
3 孪晶变体鉴定方法优化和广义Schmid定律第36-50页
    3.1 引言第36-37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3.2.1 垂直c轴压缩 3%变形组织的制备第37-38页
        3.2.2 垂直c轴轧制 3%变形组织的制备第38页
    3.3 孪晶变体鉴定方法优化第38-43页
        3.3.1 接近垂直c轴观察面上鉴定孪晶变体第38-40页
        3.3.2 接近平行c轴和压缩方向观察面上鉴定孪晶变体第40页
        3.3.3 观察面对SF最大变体与干扰变体迹线角的影响第40-42页
        3.3.4 不同位相孪晶对变体鉴定的影响第42-43页
        3.3.5 不同织构镁合金中迹线分析的最佳观察面第43页
    3.4 孪生行为的广义Schmid定律第43-48页
        3.4.1 轧制中不同取向下的孪生行为第44-45页
        3.4.2 轧制中孪晶的广义Schmid定律第45-46页
        3.4.3 广义Schmid定律的普适性和重要性第46-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4 初级孪晶间的应变协调与变体选择第50-82页
    4.1 引言第50-51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1-54页
        4.2.1 沿TD压缩 3%变形组织的制备第51-52页
        4.2.2 垂直c轴轧制 7%变形组织的制备第52-53页
        4.2.3 沿ND拉伸变形的原位EBSD表征第53-54页
    4.3 晶内多孪晶现象与变体选择规律第54-59页
    4.4 晶间孪晶传递现象与变体选择规律第59-70页
        4.4.1 晶间孪晶对第59-61页
        4.4.2 晶间孪晶链第61-66页
        4.4.3 晶间孪晶带第66-70页
    4.5 孪晶间应变协调效应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70-74页
        4.5.1 孪晶间应变协调效应的普遍性第70-72页
        4.5.2 孪晶间应变协调效应的重要性第72-74页
    4.6 孪晶传递的原位验证第74-80页
        4.6.1 原位拉伸中变形量的测量第74页
        4.6.2 孪晶传递现象的原位观察第74-80页
    4.7 本章小结第80-82页
5 二次孪晶间的应变协调与变体选择第82-104页
    5.1 引言第82-85页
        5.1.1 EEST研究背景第82-83页
        5.1.2 CEST研究背景第83-85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85页
        5.2.1 沿c轴拉伸 6.5%变形组织的制备第85页
        5.2.2 沿c轴压缩 9%变形组织的制备第85页
    5.3 EEST的微结构特征与变体选择机制第85-95页
        5.3.1 EEST的形成与特征第85-88页
        5.3.2 EEST与交割PET的取向特征第88-91页
        5.3.3 PETh, PETg和EEST的变体选择规律第91-93页
        5.3.4 晶内相邻孪生系统的应变协调效应第93-95页
    5.4 CEST间的应变协调与变体选择机制第95-103页
        5.4.1 CEST变体激活择优顺序第95-97页
        5.4.2 孪生行为的复合Schmid因子第97-103页
    5.5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6 结论与创新点第104-106页
    6.1 主要结论第104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04-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8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特迪瓦大米进口动态(2005-2014)
下一篇:自我导向型教育实习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