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新”仪式的概念与分类 | 第19-27页 |
2.1 生产基础:仪式与社交媒体融合 | 第19-21页 |
2.2“新”仪式的分类 | 第21-24页 |
2.3“新”仪式与传统仪式的异与同 | 第24-27页 |
3“再仪式化”过程—空间再生产 | 第27-33页 |
3.1 传统仪式网络化——对空间的压缩 | 第27-29页 |
3.2 现实生活再仪式化——激活空间可见性 | 第29-33页 |
4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新”仪式动力机制分析——以春节微信红包为例 | 第33-43页 |
4.1 互动仪式链基本含义 | 第33-34页 |
4.2 春节红包仪式变迁 | 第34-35页 |
4.3 春节微信红包仪式结构分析 | 第35-38页 |
4.4 参与动力:获得情感能量 | 第38-43页 |
5“再仪式化”文化批判 | 第43-51页 |
5.1 消费仪式与自我认同缺失 | 第43-46页 |
5.2“去空间化”与文学审美缺失 | 第46-48页 |
5.3“全视监狱”生产与空间规训 | 第48-51页 |
6 结论 | 第51-53页 |
注释 | 第53-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