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坚果类(壳果类)论文--栗论文

PAM与苔藓对闽北锥栗园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1.3.1 PAM的水土保持应用研究进展第14-19页
            1.3.1.1 PAM的水土保持作用机制第14-15页
            1.3.1.2 PAM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进展第15-18页
            1.3.1.3 PAM应用中涉及的关键因素第18-19页
            1.3.1.4 PAM应用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3.2 苔藓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2.1 苔藓在生态恢复中的功能第19-20页
            1.3.2.2 苔藓的蓄水保土机制极其持水性能第20页
            1.3.2.3 苔藓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前景及问题第20-21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第21-28页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1-22页
        2.1.1 研究目的第21页
        2.1.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2.1.2.1 锥栗林下苔藓植物调查第21页
            2.1.2.2 苔藓持水性能研究第21-22页
            2.1.2.3 PAM与苔藓对幼林锥栗园土壤侵蚀的影响第22页
            2.1.2.4 PAM随自然降雨的淋溶情况第22页
    2.2 研究区概况第22-23页
        2.2.1 苔藓调查与采集地概况第22页
        2.2.2 径流小区试验地概况第22-23页
    2.3 试验材料第23-24页
        2.3.1 苔藓第23页
        2.3.2 PAM第23-24页
    2.4 试验研究方法第24-25页
        2.4.1 苔藓植物野外调查与采样第24页
        2.4.2 苔藓持水性能研究第24页
        2.4.3 PAM与苔藓对幼林锥栗园土壤侵蚀的影响第24-25页
        2.4.4 PAM的淋溶和流失情况第25页
    2.5 调查与监测时间第25-26页
    2.6 试验指标的计算第26-27页
    2.7 数据处理方法第27-28页
第三章 锥栗林下苔藓植物调查及其持水性能研究第28-37页
    3.1 锥栗林下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差异第28-30页
        3.1.1 不同坡向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差异第28-30页
        3.1.2 不同海拔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差异第30页
    3.2 苔藓持水性能研究第30-35页
        3.2.1 不同坡向原状苔藓层持水性能第30-32页
        3.2.2 原状苔藓层持水量时间动态分析第32-33页
        3.2.3 锥栗林下几种苔藓的持水量时间动态分析第33-35页
    3.3 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不同降雨条件下锥栗园各处理侵蚀特征第37-49页
    4.1 对径流量的影响第37-43页
        4.1.1 试验期间的降水量第37-38页
        4.1.2 降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第38-39页
        4.1.3 降水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第39-40页
        4.1.4 降水历时对径流量的影响第40-41页
        4.1.5 前三天降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第41-42页
        4.1.6 不同降水因子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第42-43页
    4.2 对侵蚀的影响第43-48页
        4.2.1 降水量对侵蚀的影响第43-44页
        4.2.2 降水强度对侵蚀的影响第44-45页
        4.2.3 降水历时对侵蚀的影响第45-46页
        4.2.4 前三天降水量对侵蚀的影响第46-47页
        4.2.5 各降水因子对侵蚀的影响程度第47-48页
    4.3 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典型降雨条件下各处理对径流、产沙的影响第49-55页
    5.1 对径流量和入渗量的影响第49-51页
    5.2 对含沙率和产沙量的影响第51-53页
    5.3 对侵蚀泥沙机械组成的影响第53-54页
    5.4 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PAM在自然降雨条件的流失特征第55-62页
    6.1 聚丙烯酰胺的吸收光谱和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5-56页
        6.1.1 吸收光谱和测定波长第55页
        6.1.2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检出限第55-56页
    6.2 径流泥沙中PAM的含量第56-57页
    6.3 PAM的流失特征第57-61页
        6.3.1 与降雨量的关系第57-58页
        6.3.2 与降雨强度的关系第58-59页
        6.3.3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PAM流失的影响程度第59-60页
        6.3.4 径流泥沙粒径对PAM流失量的影响第60-61页
    6.4 小结第61-62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62-66页
    7.1 调查区锥栗林下苔藓组成呈明显的地带性第62页
    7.2 锥栗林下苔藓具有极强的持水性能第62页
    7.3 PAM和苔藓各种处理能降低园区径流量第62-63页
    7.4 PAM和苔藓各种处理能降低园区侵蚀量第63页
    7.5 PAM与苔藓混合处理阻止园区大颗粒土壤的流失效果最佳第63-64页
    7.6 PAM随径流、产沙的流失量极少第64页
    7.7 主要创新点第64-65页
    7.8 研究展望及建议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区小型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研究--以P片区四所幼儿园为例
下一篇:基于特征的地形简化中的不确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