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1 PAM的水土保持应用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1.1 PAM的水土保持作用机制 | 第14-15页 |
1.3.1.2 PAM的水土保持作用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3 PAM应用中涉及的关键因素 | 第18-19页 |
1.3.1.4 PAM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3.2 苔藓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2.1 苔藓在生态恢复中的功能 | 第19-20页 |
1.3.2.2 苔藓的蓄水保土机制极其持水性能 | 第20页 |
1.3.2.3 苔藓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前景及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 第21-28页 |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1.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1.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1.2.1 锥栗林下苔藓植物调查 | 第21页 |
2.1.2.2 苔藓持水性能研究 | 第21-22页 |
2.1.2.3 PAM与苔藓对幼林锥栗园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22页 |
2.1.2.4 PAM随自然降雨的淋溶情况 | 第22页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2.2.1 苔藓调查与采集地概况 | 第22页 |
2.2.2 径流小区试验地概况 | 第22-23页 |
2.3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2.3.1 苔藓 | 第23页 |
2.3.2 PAM | 第23-24页 |
2.4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4.1 苔藓植物野外调查与采样 | 第24页 |
2.4.2 苔藓持水性能研究 | 第24页 |
2.4.3 PAM与苔藓对幼林锥栗园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4 PAM的淋溶和流失情况 | 第25页 |
2.5 调查与监测时间 | 第25-26页 |
2.6 试验指标的计算 | 第26-27页 |
2.7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锥栗林下苔藓植物调查及其持水性能研究 | 第28-37页 |
3.1 锥栗林下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差异 | 第28-30页 |
3.1.1 不同坡向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差异 | 第28-30页 |
3.1.2 不同海拔苔藓植物的组成和差异 | 第30页 |
3.2 苔藓持水性能研究 | 第30-35页 |
3.2.1 不同坡向原状苔藓层持水性能 | 第30-32页 |
3.2.2 原状苔藓层持水量时间动态分析 | 第32-33页 |
3.2.3 锥栗林下几种苔藓的持水量时间动态分析 | 第33-35页 |
3.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不同降雨条件下锥栗园各处理侵蚀特征 | 第37-49页 |
4.1 对径流量的影响 | 第37-43页 |
4.1.1 试验期间的降水量 | 第37-38页 |
4.1.2 降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3 降水强度对径流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4 降水历时对径流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5 前三天降水量对径流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6 不同降水因子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 | 第42-43页 |
4.2 对侵蚀的影响 | 第43-48页 |
4.2.1 降水量对侵蚀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2 降水强度对侵蚀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3 降水历时对侵蚀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4 前三天降水量对侵蚀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5 各降水因子对侵蚀的影响程度 | 第47-48页 |
4.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典型降雨条件下各处理对径流、产沙的影响 | 第49-55页 |
5.1 对径流量和入渗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5.2 对含沙率和产沙量的影响 | 第51-53页 |
5.3 对侵蚀泥沙机械组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PAM在自然降雨条件的流失特征 | 第55-62页 |
6.1 聚丙烯酰胺的吸收光谱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5-56页 |
6.1.1 吸收光谱和测定波长 | 第55页 |
6.1.2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检出限 | 第55-56页 |
6.2 径流泥沙中PAM的含量 | 第56-57页 |
6.3 PAM的流失特征 | 第57-61页 |
6.3.1 与降雨量的关系 | 第57-58页 |
6.3.2 与降雨强度的关系 | 第58-59页 |
6.3.3 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PAM流失的影响程度 | 第59-60页 |
6.3.4 径流泥沙粒径对PAM流失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6.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2-66页 |
7.1 调查区锥栗林下苔藓组成呈明显的地带性 | 第62页 |
7.2 锥栗林下苔藓具有极强的持水性能 | 第62页 |
7.3 PAM和苔藓各种处理能降低园区径流量 | 第62-63页 |
7.4 PAM和苔藓各种处理能降低园区侵蚀量 | 第63页 |
7.5 PAM与苔藓混合处理阻止园区大颗粒土壤的流失效果最佳 | 第63-64页 |
7.6 PAM随径流、产沙的流失量极少 | 第64页 |
7.7 主要创新点 | 第64-65页 |
7.8 研究展望及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