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温泉学论文

河北和北京北部部分温泉特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0-17页
    1.1 选题依据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温泉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同位素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研究区温泉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3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第14-15页
        1.3.1 科学问题第14-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17-36页
    2.1 自然地理概况第17-18页
        2.1.1 交通位置和地形第17-18页
        2.1.2 主要河流第18页
    2.2 地质概况第18-24页
        2.2.1 地层与岩石第18-21页
        2.2.2 构造第21-24页
    2.3 温泉概况第24-34页
        2.3.1 塘子庙温泉(A3)第25-30页
        2.3.2 洪汤寺温泉(A9)第30-32页
        2.3.3 杨树沟地热井(A26)和砬子底下地热井(A30)第32-33页
        2.3.4 塘泉沟温泉(BHR20)第33-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第36-51页
    3.1 TDS第36-37页
    3.2 温泉水化学特征分析第37-45页
        3.2.1 主要离子第37-39页
        3.2.2 次要组分第39页
        3.2.3 微量元素第39-42页
        3.2.4 特征组分第42-43页
        3.2.5 温泉水化学类型分析第43-45页
    3.3 温泉其他综合指标的分析第45页
    3.4 各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简析第45-49页
        3.4.1 塘子庙温泉(A3)第45-47页
        3.4.2 洪汤寺温泉(A9)第47-48页
        3.4.3 杨树沟地热井(A26)和砬子底下地热井(A30)第48-49页
        3.4.4 塘泉沟温泉(BHR20)第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温泉的同位素特征第51-57页
    4.1 温泉氢氧同位素分析第51-54页
        4.1.1 各温泉的补给来源第51-52页
        4.1.2 各温泉的补给高程第52-53页
        4.1.3 各温泉的补给温度第53-54页
    4.2 放射性同位素分析第54-56页
    4.3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热储温度、循环深度计算和成因分析第57-63页
    5.1 热储温度计算第57-59页
        5.1.1 地热温标的选取第57-58页
        5.1.2 研究区热储温度的计算第58-59页
    5.2 循环深度的计算第59-60页
    5.3 温泉成因分析第60-62页
        5.3.1 塘子庙温泉群成因模式第60-61页
        5.3.2 洪汤寺温泉成因模式第61页
        5.3.3 杨树沟地热井和砬子底下地热井成因模式第61-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建议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个人简历第69-70页
附表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时空分辨率降水数据的黄河源区径流模拟研究
下一篇: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断陷区岩溶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